水光山色交融一片, 蜿蜒的溪水邊會稽名士們沿著溪水邊坐下。
在薑煙趕到之前,他們已經進行了上巳日祓祭儀式,有幾人的手中還拿著沾了熏香的草枝。
三月上巳日進行祓祭儀式, 在溪水邊沐浴, 以求消除災病和不詳,也能感受初春的氣息。
王羲之整理著衣服, 幼子王獻之坐在不遠處,在王羲之的對麵還有出山為官,擔任司徒的謝安。
經過這些年的浮浮沉沉, 王羲之早已不似當年那個在衛夫人麵前執著走自己書道的小少年,也不是那個見到妻子移開團扇便紅了臉的新郎官。
他的雙目平和, 但細看還是能看到藏在其中的執著堅毅。
對麵的謝安笑得溫和謙謙,卻偶爾又能露出一點如狐狸般的狡黠。
王羲之身邊是他的子侄,王獻之尤為引人注意。
年紀尚輕的王獻之與王羲之少年時期很是相似,但更為灑脫飄逸,放達不羈。
在上遊的書童會將盛放著酒杯的木盤順水而下, 溪水蜿蜒,若是酒杯在誰的麵前停下,就由作詩一首。若是無法作詩,便罰酒三杯!
席間其樂融融, 不少佳句湧現。
薑煙一直站在最外麵,看著猶如山水畫一般的曲水流觴, 露出一點輕笑。
後世的文人墨客向往魏晉名士,或許也是因為他們得才華文采。
他們仿佛都是畫中仙,舉手投足,哪怕朗聲大笑都帶著文雅。
好像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屬於讀書人的世界。
蘭亭雅集中的每個人都沉醉其中, 感受著天地與文氣湧動,在酒香和溪水潺潺的聲音中愜意享受。
薑煙看著其中一杯酒順水而下到了王獻之的麵前就停下了。
一旁的書童將酒杯和木盤拾起。
端著酒杯,年輕的王獻之眼睛轉了轉,最後還是想不出來,隻得笑著痛快喝下三杯酒。
“子敬這是在天地間醉了嗎?”小溪對麵的人輕笑,隻是打趣之意,並沒有要嘲諷王獻之的想法。
眾人哈哈大笑,隻王獻之紅著臉,也不知是笑的,還是羞的,亦或是醉酒染紅的。
“罰酒的也不止我一人,大家都醉了!”王獻之端起酒杯,朝著那人敬酒,笑著痛快仰頭喝完:“美景當前,就算無酒我也醉了!”
眾人的笑聲更是驚起了一片山林中的鳥。
雅集快結束的時候,眾人都推舉此次促成蘭亭雅集,也是如今德高望重的王羲之為這次的雅集做序。
“王公書法名傳天下,才氣更是無人不知,此次雅集做序,非王公莫屬!”
“是極!今日雅集如此歡快,若是王公推辭,我等也不好意思班門弄斧啊。”
“王大人還是切莫推辭了。也隻有您的書法和才華,才能寫得詳儘今日之景,就不要推辭了。”謝安也坐在溪邊朝著王羲之拱手,眼中的崇敬之色不是假的。
大家都這麼說了,王羲之也不好再拒絕。
吩咐書童拿來桌案和筆墨紙硯。
鋪就好後,謝安等人也都圍聚在王羲之的身邊。
磨墨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做的,王獻之就站在桌子的另外一邊。
硯台裡的墨都磨好後,王羲之目光在幾支筆上劃過,伸手拿起了那支鼠須筆。
薑煙也想要看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模樣,此刻就站在王羲之的對麵,稍稍扭著脖子就能看見《蘭亭集序》的內容。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看著躍然於紙上的字,筆墨酣暢,明明每個字都透著瀟灑之意,可到末尾收筆又不見張狂。
如持劍的謙謙君子,持利器,卻又飽含君子謙和。
薑煙這些年看著王羲之閉門謝客,不願再入朝堂紛爭,也不想成為誰手中利用的棋子。
他沉浸在書道之中,汲取百家所長,從少年時的漢魏遺風中的古樸,透出如今的灑脫自然。
“書道……”薑煙腦海裡倏地想起了衛夫人當年看到那個“道”字時的笑容。
當時薑煙還不明白,為什麼衛夫人會看到那個字後露出釋然和滿足的笑。
可現在,薑煙明白了。
正如嵇康要將音樂從禮教中解脫出來,王羲之的書道也讓書法從千篇一律的漢魏遺風中脫出,讓書法賦予自由、思想的美感,讓它獨屬於每一個人。
薑煙真的從這一筆一劃中,仿佛窺見了天地宇宙。
那些線條中,王羲之的所有情感,抱負,儘數衝出。
周遭的一切靜悄悄的。
沒有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