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備《量子位與計算機》的教學材料,林知夏在網上搜索了全球頂尖大學的相關課程。
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加州伯克利等等眾多世界一流名校經常會把課堂筆記、課後作業、考試習題公開在學校的官網上。這些學校開設了多種多樣的與“量子計算”相關的課程,涵蓋了各種量子算法、模擬、通訊、編程實戰內容。
林知夏一目十行,快速地掃視了各個大學的教學方案。
她仔細地回憶了從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又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撰寫《量子位與計算機》的教案,精心設計每周作業,順便做好了課堂PPT,標明了所有參考文獻。
到了2016年三月份,林知夏的名字被公示在全國人才名單上,學校也公布了“擬錄用人員名單”,正式與林知夏簽訂特聘合同。林知夏拿到了“副高級職稱”,等同於副教授。不過,這份特聘合同是有年限的,五年之內,如果林知夏的學術表現不佳,學校有權取消她的特殊待遇。
合同生效的第一天,林知夏就憑借“教師個人賬號”登錄學校官網,提交了一份“新開課程申請”,上傳《量子位與計算機》的電子版教案和PPT文件,等待教務部的審核結果。
與此同時,學院還在積極地幫她籌備課題組。
學院的一位領導建議林知夏從今年開始招生,因為林知夏是十幾篇SCI一區文章的第一作者或獨立作者,又有專項的科研基金,還和國外幾個頂尖實驗室保持了密切聯係,研究生跟著她學習,各種資源都能沾一點光。
林知夏很願意招收碩士生。
至於博士生……
根據林知夏的特聘合同,她有招收博士生的資格,但是,她覺得自己經驗不足,尚需學習,暫時沒有多餘的心力培養博士。
*
2016年的三月下旬,林知夏所在的大學舉行了“碩士研究生複試”。
今年二月份,初試成績公布的時候,不少同學就提前聯係好了導師。
林知夏雖然名聲在外,但她的教師主頁在今年三月份才更新,壓根沒有學生找她,最後還是係主任的助理給她推薦過來一個學生——那學生名叫詹銳,二十四歲,畢業於北京的一所985理工大學。
詹銳是個男生,身高不到一米八,長相秀氣白淨,性格比較內向。
本科畢業後,詹銳在北京工作了一年,辭職回家考研,分數超過了初試線,但他一直沒有主動聯絡任何一位導師。
為什麼呢?
因為他天生是個結巴。
他麵朝係主任的助理,支支吾吾道:“明、明天麵試,老、老師好……”
詹銳費了半天勁,總算講完一句話。
昨天晚上,詹銳剛來到省城,今天就想拜訪一下係主任,為明天的麵試做些準備工作。係主任的助理曾經給他打過電話,似乎對他的學術背景有一點興趣。
但是,此時此刻,那位助理卻說:“你好,詹同學是吧?我有印象。我看過你的簡曆,學習成績好,基本功紮實。哎,我們的招生名額滿了,你去林老師那邊問問吧。林知夏老師是交叉學院特聘的年輕教授,發過‘機器學習’的頂會論文,你本科學計算機,和林老師有話聊。”
詹銳記住了“林知夏”這個名字。
他總覺得很耳熟。
詹銳掏出手機,在網上查找“林知夏”,搜索結果讓他嚇了一大跳——這麼年輕的老師,科研成果居然這麼厲害。
*
這天恰好是個雨天。
天幕陰沉,烏雲湧動,斜斜的雨絲飄蕩在偌大的校園內,枯黃與青綠色的落葉在寒風中飄零一地。詹銳打了個噴嚏,抱著一遝文件,四處尋找林知夏的辦公室,最後總算在“前沿交叉學院”的辦公大樓裡找到了。
詹銳的一頭黑色短發被雨水淋濕,一綹頭發黏在額頭上。他用紙巾擦乾了水珠,急匆匆地前往二樓,像個無頭蒼蠅一樣轉了一圈,忽然聽見一個男人的笑聲:“林老師,我來看你了。我是譚老師。”
詹銳循聲往前走,剛好和譚千澈打了個照麵。
譚千澈今日穿了一身西裝。他高大挺拔,英俊非凡,氣質不俗,格外引人注意。他站在林知夏的辦公室門口,詹銳就從他身邊走過,本本分分地打起招呼:“老、老、老……”
“老什麼?”譚千澈被他逗笑了,“我們都還年輕得很。”
詹銳慌忙解釋道:“我、我我口吃。”
譚千澈打量他的全身上下,輕而易舉地看穿了他的身份:“看你這樣子,是今年的碩士生吧,想找林老師?好眼光,你就是林老師的開門弟子。”
窗外的雨聲更大。
雨水陰冷而綿長,越過屋簷,飄進了室內。
林知夏關掉窗戶,端起一杯純淨水,很溫和地招呼道:“請坐吧,你們喝飲料嗎?”
譚千澈毫不見外地坐下了。
去年九月,譚千澈拿到了物理學院的教職。眼下,他不僅是林知夏的同門師兄,還是林知夏的同校同事。聽說林知夏被特聘為交叉學院的教授,譚千澈特意挑了個日子,親自來到林知夏的辦公室道賀。
然而,林知夏卻對譚千澈說:“你找我有什麼事嗎?下次還是先發郵件預約吧。你平時要是有急事,我不一定在辦公室。”
譚千澈正準備和林知夏聊一聊她的量子平台建設,聽林知夏這語氣,似乎不太歡迎他,他懶得自討沒趣,隨便找了個借口就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