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低頭靠近,“這是獎勵。”
不知持續了多久,掉落的耳機隱約有樂聲流淌,沈晚欲眼前失焦,他看不清孟亦舟的臉,餘光裡隻有一抹模糊的剪影,無論過了多少年,他仍舊會感到心臟狂跳的悸動。
曾經的愛和遺憾,失去和得到,錯過的獎杯和淬火的鋼筆,他寫給他的詞,他唱給他的歌,都在某年某月某天完整地物歸原主,愛意仍在燃燒,此時更為浩蕩。
——cut——
導演日記
立春 萬物複蘇 豔陽明媚
彼此孟亦舟30歲,沈晚欲29歲。
——正文完——
第74章 作者寫在最後的話
1.碎碎念
《畫外空間》終於終於寫完了。
主角依然不是完人,他們有自己的虛偽和真誠,卑鄙和偉大,黑暗和善良,聰明和愚蠢,這些共同存活在同一顆心裡。我允許他們犯錯,允許這個角色的身體裡充斥著玫瑰和泥石流,豔陽和積雪。
人性廣袤而複雜,這是真正生而為人的一部分。
2.破鏡
黑格爾曾經主張,悲劇的本質並非源於一個人物是正確的而其他人都是錯的,也非源於善與惡的衝突,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當所有人物都是對的,所有邏輯發展都合乎常理,可事態還是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故事裡沒有贏家,才是好的悲劇。
我始終認為,階級無法跨越,其實他們真正的差距並不在於金錢,而是家庭背後的教育觀念和財富決定的眼界,孟導和阿欲就是極與極的存在,來自不同世界的人想要長久地在一起,很難。
年少時的他們沒有豐滿的羽翼也不夠成熟,孟亦舟的很多行為和方式都基於天真,他為阿欲放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這是一種自我滿足,但對阿欲來說,是巨大的壓力,這也是導致兩人分開最主要的原因。但兩個小孩年輕時的的確確都付出了所有能夠付出的努力,給了對方最赤誠熱烈的感情,我想真正共情了的人也許會原諒他們的不成熟的。
至於阿欲為什麼不告而彆?
大概是“世界上大部分人太擅長告彆,他偏偏不善此道”
孟亦舟是阿欲最愛的少年,他無法當麵說再見,隻能沉默的走。
3.重圓
小時候看電視劇,主角因為誤會,十多集了還沒和好我就逐漸失去耐心,長大了以後才明白,成年人就是那種明明在意得要死還要裝作雲淡風輕,轉身先走又回頭望的那個人卻說他愛得不深。
我知道太現實的東西放在裡沒有爽感,但,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突然想到張愛玲的《半生緣》裡的一句話“一直恨一個人,和一直愛一個人一樣,很難。”
而兩人最後能夠真正的和好是雙方都意識到當年的錯誤,這也是與自我和解的過程。
人物的行為不再做過多贅述了,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4.說了一萬次還是想說感謝
這應該是我戰線拉得最長的一本,捫心自問,我是個很笨,走得很緩慢的寫手,每一本都在黑暗裡摸索,用什麼樣的架構,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節奏,這些都得自己來。
《畫外》的手感也不好,三次元依然忙碌,幾乎都在深夜碼字,腦袋昏沉,寫著寫著差點就要睡著,好幾次都以為完不成這個故事了,這種感覺難免挫敗。不過想想那些閃閃發光的前輩們,他們熬過無人問津,熬過孤獨寂寞,被誤解,被辱罵,被惡意包圍,最後用血肉之軀磨礪出一把隻屬於自己的刀刃,隻要想想這些,又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同一條路上,雖無同行者,但有引路人。
對我來說寫故事的意義從來不在於傳達什麼,隻是記錄而已,記錄世界上有成功的人,也有失敗的人,有勇士,有膽小鬼,他們活著,存在,這個世界無奇不有。
好了,廢話說了很多,還有最後一句,非常非常非常感謝每一個告訴我感受,給我建議,反饋,指出錯誤,幫忙捉蟲的讀者朋友,說了一萬遍,還是想說謝謝。
祝看到這裡的你自由快樂,願所有向上掙紮的靈魂都能脫離沼澤,願愛生生不息。
有緣,下一本再見。
--------------------
今晚八點來圍脖抽獎,小夏請大家喝奶茶
第75章 番外一:夫夫相性五十問
1.兩位的名字?
孟導:他叫沈晚欲。
沈編:他是我的愛人孟亦舟。
孟導看了沈編一眼,不動聲色地收回
2.名字有什麼由來嗎?
孟導:我爸取的,大概因為他最喜歡的詩人是李白
沈編:也是從古詩詞裡選的,我爸是大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