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輛馬車,並二十餘人的護衛隊,趁早上街上尚且無人之時,從韓府悄悄走了出來,穿過長街向北邊的城門而去。
流民們主要聚集在南門,韓老爺一行在出示了路引文書後,順利出了北城門,馬車“噠噠噠”聲音中,向府城的方向走去。
而南城門那邊,則在當初人牙子買人的那個位置,架起了施粥的棚子。在流民們的翹首以盼中,一群衙役抬著冒著騰騰熱氣的三大缸粥走了出來。
隻見抬出的粥缸放好,一些衙役站定準備施粥,剩下的衙役則走過去流民群中,通知他們拿好碗,排好隊過來領粥。
流民中多了很多議論聲,嘈雜了些許,也多了一些生氣。
在衙役們厲聲的嗬斥聲中,還算有序地排列成了三隊。
流民手中仍有餘糧的不多了,但碗差不多人手一個,出門在外,自帶個碗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喝湯也才能趕得上熱乎的。
當排在第一位的流民領到熱乎的粥的時候,看著裡麵數得著數的米粒,不由得嘀咕出聲,“這粥也太稀了吧?”
一邊忙著維持秩序的衙役聽到這話,則是凶神惡煞地怒斥到,“有就不錯了,不要挑三揀四的,下一個!”
鬨哄哄聲中粥很快就施完了,揪出幾個重複領的,打了幾棍子之後,看在場的流民差不多都領到了之後,衙役們就丟下一句,“日後每天這個時辰都來此處領粥!”
說完又抬著大缸都離去了,沒有理會竊竊私語的人群。
是的,這麼稀的粥,一天就有一頓,真的是就灌了個水飽,勉強維持著生命體征罷了。
儘管這樣,縣衙裡的米也不夠煮多少天的。
黃縣令他們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隻能把粥儘量煮稀,這樣也能儘量多維持幾天。
同時,黃縣令也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公文,派衙役加緊送到府城去,請求知府大人調糧食支援他們陽江縣安撫流民。
送信的衙役和韓老爺他們差不多是同時到達的府城,隻是一隊去了郡治所在,另一隊則去了韓家在府城買的那個小宅子裡。
韓家這次帶來府城的人頗多,護衛加韓家父子三人,二十多個人,都住進這個小宅子裡去實在擠得很。
隻見“口”字形的一進院落,有三間正房、一間東廂房、一間西廂房和倒座房,父子三人住了三間正房後,其餘二十來位護衛就隻能擠在東西兩間廂房裡,至於倒座房裡麵,已經住了一對看守宅子的老夫妻了。
韓老爺在宅子內簡單轉了轉,心裡暗想,“幸好這次帶了大半的銀票出來,這次怎麼也得在府城裡買個大點的宅子,置業置業,總是不會錯的。”
他家的田地商鋪就是一代代積攢和置辦出來的,傳到他這一代,所想的也就是培養兒子們讀書,以及置辦更多田地、宅子和商鋪。
作為小地主,他在陽江縣內還算個人物,來了這府城卻不夠多看的,隻能是彆人眼中的土地主一個罷了。
這位土地主要說他有多黑心那也沒有,給佃戶們的租子和其它家差不多,但你要說他多清白那也談不上,因為他在當地積累田地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是用了些手段的。
比如哄騙彆人賭博賣田之類的可沒少乾,強買強賣也不是沒有過。之所以沒有出事,那多靠上麵有人壓著,被哄騙和強製買賣的人家,自然是告官無門。
不過這些也不值得多說,因為曆來哪家地主家的發家過程都差不多,越到王朝後期這類土地兼並越嚴重,甚至隱田隱戶也不少見。
尤其這種有天災的年份裡,這些地主們雖然也受到災害減產的影響,卻是他們進行土地兼並的絕佳時機,往往隻需要往常年份的一小半甚至更少,就能買來無米下鍋的農戶家們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