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1 / 2)

許淙的伯祖母劉氏,在許淙過來之後,說了幾句話就告辭回家了。而許淙是直到這位伯祖母離開之後,才從他奶的口中知道她的來意。

她想借書。

原來渣爹四年前考中進士衣錦還鄉之後,不但捐錢把村裡的村塾修繕一新,還贈送了一批他自己用過的科舉用書。

村塾的夫子,伯祖母劉氏她大兒子就在這些書的幫助下大有長進。但與此同時,他也積累了許多困惑。

他原本還想著等許明成回來,就要登門求教的。

可等啊等,等到王氏和金氏帶著還是個小嬰兒的許淙回來,才知道許明成竟然直接選擇了外放,而且他的外放還是從京城直接到地方,不會回老家,那請教自然就無從談起了。

不過他並沒有放棄,等許家安頓下來之後,便請他母親來問問許明成有沒有留下什麼書冊,能否借給他抄一抄?

王氏能下定決心,二十年如一日地全家吃苦,耗費巨資培養出許明成這個進士兒子,眼界是不一般的。

所以她對許夫子的想法很讚成,這會兒就對金氏道:“明成以前也說過,族裡好了他也好,所以這書啊,該借。”

“不過我不識字,也不知道哪些書好,你待會啊就去明成的書房瞧瞧,給他拿兩本送去。”

過了一會她又補充:“一次就給他拿兩本,抄完了再換,明成科舉用過的書都是好東西,將來得留給我乖孫的。”

科舉?

旁邊聽得津津有味的乖孫許淙抬起頭來。

讀書好像不錯,還可以像渣爹那樣考個公務員。

公務員好啊,事少錢多待遇好,國家還給交社保,不是說宇宙的儘頭是考公嘛。

而且這個時代的文人地位高,隻要不是犯下謀反大罪,都不會被殺頭。皇帝哪怕再看不慣你,也隻能把你貶來貶去,從這頭貶到那頭,再從那頭貶到這頭,最後忍無可忍了,也隻是讓你回家吃自己。

所以風險小小的,好處大大的!

許淙馬上就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考!”

聽到乖孫的話,王氏笑得見牙不見眼,“是吧,我乖孫也想著將來學他爹,去考狀元呢。乖孫啊,你爹的書我都給你留著,保準你將來也能考上。”

許淙歪頭,“爹,名?”

他隻知道渣爹是上一科的二甲進士,但是不知道具體的名次,平時家裡人說話的時候也不會特地去說這個。

畢竟古代的科舉就和現代的上大學是一樣的,隻要不是清北,又不是985和211,誰管你是哪個大學啊?

統一都是本科!

古代也是一個道理,隻要不是一甲的那三個,狀元榜眼和探花,那考第四名和第一百四十四名又有什麼區彆呢?

通通都是二甲進士!

王氏雖然不識字,但對兒子的科舉名次卻記得牢牢的,當即就和許淙科普,“你爹啊,考童生的時候是縣裡第一名,秀才是府裡第三名,舉人那會兒是一十二名,等到了進士,就是八十九名了。”

“爹,退步!”

‘退步’這兩個字說得嫌棄滿滿,再搭配許淙那小表情,讓人一看就知道,他這是嫌棄他爹名次越考越低,沒有進步儘是退步了。

金氏哭笑不得,跟他解釋。

“童生是和縣裡的人比,秀才則和府裡的人比,再往上的舉人是整個淮南道的幾千個秀才一起比,到了進士,那就是全天下的舉人一道兒比。”

“你爹舉人試考了一十二名,進士試則考了八十九名,考過了芸芸眾生,高中二甲,已是非常了不得了。”

還有些話金氏沒說出來,若不是沒有名師教導的許明成能憑借自己的努力考成這樣,書香世家出身,現在官居吏部侍郎的金父也不會選擇他做女婿了。

地方上的進士很少見,每一個都很珍貴,有的地方幾百年都未必能出一個。廬州雖然不是那等偏遠之地,但也好多年才能考中一個。

但在京城,進士就像是稻田裡的秧苗,一茬一茬地長。

所有的舉人都得去京城參加科舉,考中進士的未婚才俊每科也有好幾個。所以如果不是許明成足夠優秀,眼光毒辣的金父也不會選中他成為自己的女婿,畢竟金家可是有數人同朝為官的,是一個大家族。

而現在的官場,講究姻親,同鄉,師徒,同門同年等等關係,如果不在這個網裡哪怕你是個狀元,也沒有出頭之日。

不過金氏沒有跟年紀還小的許淙提起這個,而是道:“你爹高中之後,並未懈怠,於翰林院中亦手不釋卷,散官時已拔得頭籌。”

“吾兒,莫要自滿。”

自滿?!

許淙揚起小眉毛,很想問問她娘有沒有聽說過高考,那可是一年一度,涉及一千多萬人的一場考試。

他,坐不改名行不改姓,許淙,平平無奇考了省第一!

到了大學之後,那也是常年霸占專業第一,從沒掉出過前三!

渣爹在一場幾千人的舉人試裡拿了第十二名,然後各地舉人到京城進行複試,他卻隻拿了個八十九,就這樣還沾沾自喜。

而他許淙,在全省七十多萬人裡考了第一!

至於其他的班級第一、年級第一、縣第一、區第一、市第一、聯考第一,他統統都拿過。哪怕是把全國各省的前十名放在一起考,他也有信心名次不會低於前二十。

而渣爹,是八十九。

嗬!

他舉起小胖手,認真嚴肅地定下自己的科舉目標,“考,八八,”想想覺得不對,他又更正補充,“考,八,十八!”

第八十八名!

一分也不要多,一分也不要少,就考八十八名。

八十八是多麼美好的一個數字,不但諧音意味著‘發發’,還比渣爹高出了整整一個名次,整整一個!

這就叫做‘青出於藍,勝於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