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1 / 2)

就如滕宗諒所預料的那般, 甫一收到陸辭的來信,朱說在驚喜之餘, 不假思索地就要寫應承的回書。

若不是待他飛快研磨好墨, 正要下筆的前一刻,眼角餘光瞥到他的陸兄在信末強調‘望深思熟慮, 不急盼回書’這一行,怕是已然一揮而就了。

出於對陸兄一貫的敬意, 朱說老老實實地停了筆, 勉強按捺住激蕩的心緒,捧起書信, 將那熟悉的字跡從頭到尾, 反反複複地讀了數遍。

緊接著給自己親手倒了杯茶湯, 細細思忖, 似陸兄所叮嚀的那般,好生斟酌。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 朱說……最後還是理所當然地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放棄好不容易考入的館職, 無異於將清貴而不失錦繡的前程推去,在無數從政報國、一心出將入相的同僚看來, 顯是不可理喻的。

但朱說思來想去, 除卻那麼點因日後再不能輕易借閱珍稀典籍的惋惜外, 竟是僅餘躍躍欲試。

郎君砥礪讀書,自當俯仰於天地,無愧於萬民。雖應以修身為本,但豈能滿足於獨善其身, 僅行光明坦途,而避崎嶇坎路?

況且在他那看似未卜的前行路上,可還有陸兄這麼一位更早就痛痛快快地將陛下親擢的館職舍棄,另辟一條務實去華的蹊徑,於逆境中不改素誌,真正‘大雅、大忠、至直’的君子,在前瀟灑領路呢。

一想到自己在館職這些年孜孜不倦的自學,將成為協佐最令他敬重的陸兄的底氣,亦可不再過那‘觀民患,何以自安’的日子……

朱說心裡就滿是雀躍。

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外放任職,或是西北守邊,皆能利國利民者,方為良相。

要是叫陸辭知曉,名垂青史的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希文公,竟會將他視作‘修身甚嚴,行為高尚,內斂謙退’的道德標杆不說,還將他那喜好美食的‘缺點’也理直氣壯地美化為‘合乎性情、清白有德義’的日常喜好的話……怕是臉皮再厚也扛不住了。

朱說將慎慮後的決意寫入信中,還未等墨痕乾透,因赴了場同僚間的小酒宴而耽誤了好一陣的柳七,也哼著小曲,微醺著回來了。

幾乎是在聽到友人熟悉歌聲的那一瞬,朱說就如條件反射一般,將墨跡未乾的信紙‘唰’地一聲抽走,迅速挪到窗邊,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拉上遮光的小簾帳,邊上象征性地擺上幾份公文。

後知後覺到這都是躲藏掩蓋的舉動後,朱說不禁一僵。

……自己究竟是在做什麼?

喝了點喜歡的小酒,又參加了小詩會的柳七,此時心情極好,見朱弟房裡燈還亮著,便笑嘻嘻地走了進來。

因兩人同住多年,當初再怎麼生疏,現在也極熟稔了,自然不必多此一舉地去敲門。

他直接使勁兒一推,就將門推開了來:“朱弟好勤奮,這是又在挑燈夜讀了?”

對這進了極為清閒的館閣後,卻從未有過片刻懈怠,無時無刻不在念書的朱弟……柳七也早由開始那不時地勸他多做些交際,到後來的徹底習以為常了。

即使剛才還經曆了一番內心拷問和譴責,朱說在坦白還是繼續隱瞞之間,還是鬼使神差地選擇了後者。

他麵色如常地將柳七上下打量一番,口吻輕鬆地猜測道:“柳兄這是飲了半壇罷。”

“這你可就錯了,”柳七絲毫未察覺出一向最坦誠的朱弟耍的這出先發製人的小把戲,更是半點都沒往最無興趣的公文堆裡瞧,興致勃勃道:“不過飲了三杯!”

朱說微微一訝:“柳兄雖非海量,但醉這般輕易,倒真是頭回見著。”

“你記性倒好。”對自己甚佳的酒量,柳七還是頗得意的:“今日宋老丈得了壇最醉人的九潭春,喊我去嘗嘗,果真後勁是厲害得很,你下回也該去試試……”

一邊聽著醉後大舌頭的柳七的喋喋不休,朱說一邊認真地點著頭,目光則不時心虛地往那應已乾得七七八八的信紙方向看。

不知熬了多久,才將談興頗濃的柳兄送回房裡洗漱。

朱說把信小心封好,心裡還在為故意瞞著柳兄而暗暗內疚著。

這人啊……果真是不能做虧心事的。

他其實是清楚的:一旦讓柳兄知曉陸兄來信相邀之事,肯定會鬨著不讓厚此薄彼,非要跟著去不可。

如此一來,既讓柳兄在衝動之下,離了甚得趣的好職事,也會讓並無這一打算的陸兄頗感為難罷?

這麼想著,極少做‘惡事’的朱說,總歸能感到心安些許了。

朱說這處一應承,得陸辭事前上疏陳明過的小皇帝,以及李迪和寇準為首的政事堂,再添個同晏殊這位前知製誥交情匪淺的林知製誥,新任命一下達,自是一路暢通無阻。

等柳七得到這一令他無異於五雷轟頂的消息時,做賊心虛的朱說已收拾好行囊,一臉忐忑地站在他跟前,準備負荊請罪了。

柳七恍惚問道:“……何時的事?”

塵埃落定,朱說再瞞不下去,聞言老實回道:“三日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