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章(1 / 2)

七零年代小美人 三春景 10234 字 9個月前

春天的北京城,陽光明媚。這個時候還沒有多少汙染,即使是北京這樣的城市,天空也是瓦藍瓦藍的。乾淨的馬路很寬闊,車輛稀疏——這在幾十年後是不敢想象的。即使是三線小城的馬路也是‘滴滴答答’不停,北京?從中心區堵到城郊去了!

“是這兒嗎?”毛思嘉下了自行車左右看看,不同於大多數北京孩子,閒著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滿北京城亂跑,她不太愛出門。所以除了常去的幾個地方,她看哪裡都陌生。

馬路斜對麵可以看到一家招牌寫著‘大明眼鏡店’的商店,非常顯眼。這可是北京的老字號眼鏡店,建國之前就在這兒開了店,可以說是北京城無人不知——當然,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是這個時候近視的人少,眼鏡需求量不大,眼鏡店更是少的可憐。

這種情況下,極少的幾家眼鏡店對於北京人來說自然都是‘心中有數’的。

孫繼東點了點頭,先停好了車。今天兩人有約著見了麵,孫繼東說自己收了幾部民國時期的外文,不確定是個什麼東西,想請毛思嘉看看。不過也不可能隻是看看這個,所以就稍帶上了彆的事。

首先,他們得來一趟‘大明眼鏡店’。孫繼東的弟弟孫衛南,就是和毛思嘉同齡的那個,他的眼睛近視了,醫院看過之後讓來配副眼鏡矯正視力。之前都來了兩回了,一回是散瞳孔,然後下次來驗光。

這在以後的人看來簡直看不懂...這為什麼要做兩次?一次做完不可以嗎?但這個時候就是這樣,可能是人手不足、機器不足,也有可能是單純的製度原因。反正想要配眼鏡的,都是這樣。

等到驗光之後,又等一個星期,顧客就可以來取眼鏡了。這個時候的眼鏡製作顯然比幾十年後麻煩的多,不存在一次性搞定所有事情。

本來今天該孫衛南來取眼鏡的,但他忙著和一幫孩子搞‘集體活動’,早上放下碗就跑了,家長才讓孫繼東替弟弟取一趟眼鏡。

毛思嘉的眼睛沒有問題,家裡也沒有戴眼鏡的人,所以從沒進過眼鏡店。不,準確的說,她是沒進過這個年代的眼鏡店。

和幾十年後的玻璃櫃台盛著許多款式的眼鏡架,展示給顧客看不同,這個時候的眼鏡店並沒有怎麼展示商品的意思——這也很正常,對於近視眼來說,‘眼鏡’是剛需,總是要買的。而北京城裡的眼鏡店就是數得著的幾家,不用展示商品,客人也是要買的。

而且,這個時候強調的是艱苦樸素,沒工夫搞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眼鏡的款式本來就很少。

拿了之前散瞳孔、驗光時的單子,孫繼東取到了眼鏡,毛思嘉多看了一眼,發現是很常見的‘秀郎架’,一種後世也常見的鏡架款式。架子是扁的,鏡片邊框是半框。

不能說多好看,但並不難看就是了。

毛思嘉在眼鏡店裡還是看到了幾種眼鏡的,其中最多的是半透明的塑料鏡架。這個是學生鏡,學生用的眼鏡常常更換,這個成本低要價低,所以學生家長常給孩子選這一款。

看到有一款金絲邊眼鏡鏡框,毛思嘉來了興趣,請店員給她拿了出來。

這款眼鏡框在時下的人看來或許有些老土,隻有一些老派知識分子會用,但在毛思嘉看來卻挺好看的...複古風十足。

戴著鏡框照了照鏡子,覺得還不錯,毛思嘉最終買下了這鏡框。

店員用一種古怪的神情給毛思嘉結了帳,她大概覺得這姑娘多半有病吧。這個時候買眼鏡又不需要票,也不存在說你沒有近視就不讓你買眼鏡,或者你不在我家配眼鏡就不讓你買鏡框的操作(主要是這個時候也沒有顧客會那麼乾)。

毛思嘉買鏡框這個行為,在店員看來雖然很迷惑,但並沒有不做這個生意的理由。

毛思嘉本來還打算弄個沒有度數的平光鏡,這樣比較好看,但想了想,還是不要為難眼鏡店了——如果她要求,應該也沒有問題。因為有的顧客本來就是一隻眼睛有度數,一直眼睛不近視,這種情況下就要用平光鏡了。有這樣的先例在前,毛思嘉讓配平光鏡是很簡單的事。

隻是這樣會讓人很迷惑吧...毛思嘉也不想麻煩一周以後再來取眼鏡,乾脆就隻要鏡框了。

孫繼東和毛思嘉一起去了個人少的小公園,找了個坐的地方,毛思嘉這才開始研究孫繼東帶來的書。本來是打算去個可以坐著吃飯的館子的,但是那樣的場合擺弄書籍,總覺得可能會惹上麻煩,所以乾脆看完書再去。

書籍看起來是一個人收藏的,因為蓋了同一個人的藏書印。不過這都不重要,毛思嘉又看不懂其中的門道,她的作用就是確定這是一些什麼書。

“是西班牙語。”毛思嘉點點頭,她大學的二外就是西班牙語和法語。

“是阿拉爾孔的《三角帽》和佩雷達的《高山情》,出版時間都是十九世紀了。國內收藏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值錢,不過如果可以賣給外國人的話可能會好很多。”毛思嘉又翻到了後麵一部,眼睛亮了亮:“是一部詩選。”

這部詩選是她過去不知道的,這也不奇怪,她以前學習西語的時候也就教材。西語文學作品是有的,但都是市麵上大路貨的作品,淹沒在遙遠時空中的出版物,她沒有見過一點兒也不稀奇。

再看看詩選收錄的詩篇,這就相對熟悉了。毛思嘉看到好幾篇都是自己讀過的,還出現了卡斯蒂耶霍、克維多之類大名鼎鼎的詩人名字。

“收藏這幾部書的人說不定是個西語專家呢,民國時期的話...會不會是在西班牙留過學的?如果真的是那樣,那就真的很少見了。”毛思嘉猜測道。

這也不是瞎說,民國時期的留學生,有留歐派和留日派。留學日本的先不說,留學歐洲的,主流應該是英國、法國、德國,其他的國家可不多!不過也不能這麼說,說不定人家把整個歐洲都走了一遍呢。

這種遊學模式,在當時財力能夠支撐的留學生群體中間是很受歡迎的。

孫繼東一眼就看出了毛思嘉的喜歡,把幾部書往毛思嘉的方向推了推:“是買一個箱子時的贈品,白送的...值錢的是箱子。你喜歡的話,先拿去看,看完了再還我就是。”

毛思嘉猶豫了一下,最後輕輕點了點頭。

翻閱了幾頁詩選,毛思嘉讀書時神態向來專注,因為今天戴了眼鏡架的關係,顯得格外書卷氣。孫繼東看了好幾眼,脫口而出:“改天給你照幾張相吧。”

毛思嘉‘嗯?’了一聲,疑惑地看向他:“照相?”

孫繼東躲開她的眼神,清了清嗓子,才有些遲疑地解釋:“馬上就要畢業了,照相留念?”

這話實在沒有多少底氣,以至於顯露出遲疑的語氣。

毛思嘉眨了眨眼睛,沒有追究,隻是爽快地點點頭:“好啊!到時候照相!可以去香山、去北海公園那邊,頤和園、故宮、□□...都可以照相——照相機是借的嗎?你有照相機嗎?”

孫繼東輕鬆地笑了:“我家有一台蘇聯的照相機,是我爸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生產的,照相效果不好。我去年在委托商店買了一台東德相機,大概是六十年代初進口的,很好用。”

委托商店就是二手貨商店,這個時候不允許私人買賣,但有的時候一些東西用不著了,又想要拿出去換錢。這些東西都值些錢,不是可以拿去廢品收購站的貨色,那可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委托商店就出場了。

委托商店的東西都明碼標價,這個價格並不是自由決定(現在可不是市場經濟)。不過這個東西是不值這個價,還是遠超這個價,都有可能...反正是大家綜合當初的買價,如今市麵上新貨的行情,商量出來的價格。

很多時候忽略了市場的因素...價格有些時候看來啼笑皆非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德的照相機啊...貴嗎?”毛思嘉有點好奇。

孫繼東搖搖頭:“不算貴...當時要價是130塊。”

怕毛思嘉不了解,孫繼東又補充道:“新照相機至少是一兩百塊,幾百塊的國產相機也有。”

這台照相機雖然是二手的,但品質很好,在出產十年後與這時新出產的國產貨相比,也是很不錯的那種了。

毛思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她不知道的是,照相機這個東西,對於玩它的人來說,最大的負擔其實不是最開的買價,而是日常開銷。首先就是膠卷,一卷可以拍三十六張,就要一塊多錢。相比起膠卷來說,去照相館洗找片更是花費不菲。

根據洗出來的照片的尺寸和要求,價格是不同的。便宜的小照片可能合一張幾分錢而已。但也有貴的,洗一張出來合好幾毛錢呢!

一張一張的,不算多,至少對買的起照相機的家庭來說不算多,但是累計起來就很恐怖了。

毛思嘉不懂這些,隻是單純覺得這件事很好。雖然這個時候不能化妝,不能穿好看的衣服,但她現在有一張青春漂亮的臉啊!青春可是不能回頭的,記錄下現在的樣子,供以後回憶,也算是一種慰藉了。

她當然可以去照相館拍照片,他們家習慣每年她生日的時候都去拍照,另外還有時不時的全家福拍攝。隻是照相館拍照的時候特彆呆板,老掉牙的背景、老掉牙的動作表情...她倒是想有些新意,然而轉念一想又打住了,懶得惹那個麻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