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就是十號,安西帶著兩個小孩去周家的時候,路上遇到了一個賣報的孩子。
“有《大公報》嗎?給我來一份。”安西問道。
“有有有,《大公報》一份,三分錢。”報童聽到問話,立刻抽出一份報紙,雙手舉起遞給安西,“先生給您。”
安西接過,看了一眼報童腳上露出幾個腳趾的鞋子,遞了一毛錢過去,沒多說什麼,就讓生子拉著自己離開。
在黃包車上,安西翻了一下報紙,在第三頁左下角的位置,有一個字體稍微偏小,但內容簡潔明了的板塊,那就是尋人啟事。
啟事的內容按照安西寫的來,被尋找人的情況,已知線索,尋找人等等。
在這樣的小角落裡,很容易被忽視,但也沒辦法,像尋人啟事這種明顯看不到收益的情況,報社願意登,就已經是人道主義了。
總不能讓人家大好的文章不登,一個尋人啟事放中間吧?
卷起報紙,安西在兩個小家夥頭上敲了敲,“希望你們足夠幸運吧。”
等到了周家,周老看安西拿著一份報紙,問了聲,“登了?”
安西點頭。
周老安慰道,“你也彆太著急,尋人需要時間。”
這個安西當然知道,笑笑不在意,把兩個孩子交給韓老夫人,就和周老一起離開了。
到達學校之後,他們梳理了一遍之前幾天弄出來的計劃,並正式展開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對於目前周老講解的課程,做一個教案梳理,這是最急迫的。
周老每天都要上課,原本一學期的課程,在開學之初就已經製定好了,隻是現在周老對要講解的內容有點不滿,覺得不夠深刻,部分地方還產生了認知偏差。
雖然這是因為之前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同一事物做出的不同判斷,但當周老認為現在的想法更合理後,之前的理解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因而周老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臨時變革教學計劃,把現在他和安西研究的內容加上去,研究到哪裡,就講解到哪裡。
研究需要時間,上課也每天不能斷,而教學計劃改變,不僅要提前做教案,還要給學生準備新的學習資料,這就非常麻煩了。
周老一個人肯定無法勝任這麼多工作的,為此,他邀請安西成為他的助教。
作為北平大學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創始人之一,校長和一乾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覺得安西有真才實學,那他就一定有。
雖然安西的學曆普通,甚至還沒有上過大學,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說民間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學生。
沒錯,他們都認為安西是有老師的,不然憑他年紀輕輕,又沒有出過國,哪裡會懂多國語言?
就憑著他幾國語言自由切換,已經妥妥能成為北平大學的老師了,更何況他還非常了解各國的文化曆史,以及經濟政治狀況。
這是多麼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沒有拒絕周老和校長的提議。
他現在還沒有想好未來要做什麼,暫時也隻有送兩孩子回家一個目標,那不如就先應下這份工作。
雖然在賣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後,他短時間內不會缺錢,可他也不能什麼都不乾。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於他融入這個社會,了解這個時代人的思想。
就這樣,安西成為了北平大學一名助教。
名義上是助教,其實他不怎麼需要幫周老上課。周老是一個很負責的老師,但凡他身子無礙,都堅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還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幫他延寫教案,寫學生學習資料,以及......寫發給報社的文章。
沒錯,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報》有協定,每半月在報紙上發布一篇文章,內容都是關於中西方差異的。
報社作為百姓了解時事的窗口,也是許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個關鍵出口。
《大公報》自建立以來,已經有五年,其內容有一半都是關於國外的消息。
兩年前,李文謹就職《大公報》主編後,對周老再三勸說,由他撰寫關於中西方差異的文章,發布到報紙上,引導百姓正確認識西方,也認識華夏。
周老一開始是不答應的,但耐不住學生的勸說,就嘗試著寫了一篇。
沒想到,文章一發出就大受好評,讀者們紛紛寫信過來,表示這篇文章讓他們受益匪淺,強烈要求報社專門開辟一個版塊,就寫中西方差異。
周老知道後,認為這也是一個途徑,讓更多人認識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啟發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堅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