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省南州市金平縣三川鎮一帶有個特殊的現象,就是村村有廟,每個村子廟的等級卻不一樣。
大廟差不多是供奉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鎮妖蕩魔的真武大帝這些上等的神仙。中等的廟宇差不多供奉龍王,關公,城隍,閻王這類的和人比較接近的神仙,小廟有供奉土地,穀神,蛇神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神小仙。
每年的二月二龍抬頭開始,村子裡有大中型的廟,就開始舉行廟會,每個村子持續三天,連續不斷的廟會,持續接力到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因為整個廟會的時間都是在春天,所以當地人叫趕春會。
趕春會也是當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因為春季比較閒,有手藝的村民就會製作農耕用具,比如打鐵的做鐵鍬,鐮刀,鋤頭,會竹編的做蘿頭(比籃子大一點盛放東西的用具),籃子,筐,撮箕,會柳編的做簸箕,細籃,會草編的做草帽,蓑衣。
大量的農用生活用具齊聚在舉行廟會的村子,村民就去挑選各種自己需要的生產用具。
舉辦廟會的村子一般都會請來一台大戲唱三天。
因此,春會期間也衍生了賣小吃的,賣玩意兒的,算命的,耍猴的等等五花八門的娛樂和飲食。
隻要閒著,附近十裡八鄉的農村都會去廟會,買東西,看熱鬨。
宋晴天三人今天去的村子是距離宋河村7裡地的城隍廟村。
城隍廟的廟會在當地是個高等規模的廟會,因此吸引更多的村民去交易和看熱鬨。
三人一路步行,途中閒聊著,不知不覺宋晴天就聊到江曉燕為啥想考藝術院校的問題。
江曉燕說她喜歡唱歌,在宋晴天的鼓動下,江曉燕哼了一首蜀中的民間小調,曲調優美,歌詞朗朗上口,讓人聽了很是舒服。
不覺中,喜歡唱歌的宋晴天就隨著她哼了一起。
江曉燕有點吃驚的看著宋晴天:“晴天,你聲音真好,比我唱的有味道呢。”
宋晴天笑笑說:“胡亂哼唱的。”
到了城隍廟,人山人海的,才不到二月半的天氣,很多人已經被擠的渾身冒汗,穿著單衣。
三人在人群中擠了半天,啥也沒看到,倒是擠出一身汗來。
正應了那句話,聽景不如看景。
誰說哪裡景色美,很熱鬨,聽聽就好,可彆去,去了就是看人,人擠人的擠了一天,結果什麼都沒有看到。
孩子們歡快的追趕著,頭上冒出細密密的汗珠子,坐下來的時候,眼珠子不停的盯著賣老冰棍的大叔,手指頭放在嘴裡不停的吮吸。
賣老冰棍的大叔可是從金平縣進的貨,把冰棒裝進泡沫箱子裡麵,再放進木箱子裡,木箱子外麵裹著厚厚的棉製保溫套,開口處還蓋著厚厚的小棉被。
物以稀為貴,當時的冰棍5分錢一個,都頂一個雞蛋的價格了。
宋晴天其實並不渴,也許是對童年記憶的懷念,掏錢買了三根冰棒,圍觀的孩子們一個個眼睛盯著宋晴天,饞的直流口水,紛紛幻想著那冰冰涼涼甜甜的味道似乎吃到自己嘴裡,這讓宋晴天都不好意思。
啃著冰棒,宋晴天放眼整個會場,在這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吃的東西特彆少,五香瓜子,小糖人,燒餅,膠切糕,都是傳統的零食,大人們也圍著買點給自己的孩子吃。
偶爾有賣甘蔗的,在豫南省都算是稀罕物,都被孩子們圍成一團,哭著喊著要大人買給他們吃。
她不禁算了算家裡剩下來的錢,收泥鰍折騰這麼久才賺了25塊錢,除去一些開支,還有借出去的錢,還賠了不少錢呢。
現下,家裡又多出來一個江曉燕,看樣子也不會很快就離開的,家裡的支出會越來越大,白酒的生意還沒有開始。
如果不想辦法掙錢,一年恐怕是都還不了陸信借給自己的500塊錢。
收泥鰍和銷售白酒,都是長遠的生意,能穩定下來就是一勞永逸的賺錢,但是不會有突飛猛進的收入。
宋晴天需要一個快速盈利的方法賺錢,起碼早點把陸信的錢還上,拿了彆人的錢不還,這心裡老不踏實。
三川鎮這場接力持續兩個多月的廟會,可能就是一個快速賺錢的契機。
可是賣什麼東西呢?
農村有句老話叫,生意做遍,不如賣飯。
這個生意穩賺不配,就是辛苦,宋晴天想了覺得也不現實,總不能開著飯店跟著廟會地址的轉移,不斷的搬遷吧,這樣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
所以,要賣吃的,但是還要省事,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來回的折騰。
宋晴天開始回憶上輩子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去搜索她記憶中的美味,就像現在這些孩子對冰棒的記憶一樣深刻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