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家派去福建的心腹家人桓春手托文書玉環,奉給桓侍郎,細細講著這一趟退婚始末:“宋家父子未加為難,當場便允了退婚。隻是回來時……”
他欲言又止,偷覷著桓侍郎的麵色。桓侍郎微一頷首,淡然道:“說罷,難道保定宋家那邊又不肯了?畢竟是咱們家先退親,他們還想要什麼,倘不過份,就如他們的願便是。”
桓春咽了口口水,俯身答道:“不是宋家,是四爺遇上些事……四爺到武平縣時,打聽得那宋時——”
桓老太爺揮了揮手,有些不悅地說:“他是博兒的心愛弟子,又是個讀書人,輪得到你直呼他的名字?”
家人連忙低頭謝罪,改口道:“宋家三爺有個心愛的孌童,就、就一時動意,叫人買下了那孌童補償他……卻不料那孌童原先來往的才子們知道了,竟追上來截了咱們家的車,打傷四爺……”
他越說聲音越細,頭壓得越低,身子禁不住有些顫抖。桓侍郎原本閒適的臉色微變,手撚長須,壓著怒火問道:“那孽障在何處?他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麼!怎麼沒管住他?我叫他穩穩當當地把親退了,他好好兒地去買什麼孌童,鬨出這樣丟人的事體來!”
桓春嚇得不敢說話,桓侍郎身邊的大管家走到他身邊問道:“四爺可受傷了?現在何處?你把話說清楚了,家裡好安排人去接四爺回來啊!”
他戰戰栗栗地答道:“不曾受傷,小的們拚死也不敢叫四爺受傷。那些生員砸車時,恰巧碰上當地學政路過,救了咱們,四爺怕損傷咱們府上聲譽,也不曾報上身份,便息事寧人,帶著小的們回來了……”
“息事寧人……他還懂得息事寧人!他買孌童時怎麼不懂得息事寧人!”桓侍郎叫他氣得手上力道失控,生生掐下幾莖細須,重重一拍官椅扶手:“去把桓文給我帶回來!你把此事詳說一遍,不可替那孽障隱瞞,倘有不儘不實的地方,叫我將來在彆人口中聽著,便將你一家打折了腿趕出桓府!”
桓春哪兒還敢替桓文隱瞞,便一五一十地說起他們到福建後的真情:桓文去退婚前,先打聽了一下宋時的近況。因聽說他家在外頭以桓家東床快婿自居,便恨他們父子在外借桓家之勢,又恨他將婚事隨意說與人知,敗壞堂妹清譽,於是想教訓他一回,教世人都知道他配不上桓家千金,他們家退婚退得有道理。
他們一行人訪查之下,聽說宋時看重一個男娼行裡的行頭,每遇遊宴常把他叫來侍宴。偏那行頭還有個早年交好的書生,是個文社的社員,桓文便動了心思——
生員有功名在身,受朝廷優容、百姓敬畏,動輒把持議論,往往當地府縣也不敢管他們。這些人又是結了文社的,仗著社中名士、鄉宦撐腰,越發膽大包天。若叫宋時給他們社員帶上一頂綠頭巾,不知這些人激憤之下,能乾出什麼事來。
於是他們打聽著那男娼到文社社員家侍宴的時候,叫幾個人過去強買下他,送到縣衙外,好叫那些書生與宋家衝突。
“四爺眼見著宋三爺把那行頭帶回衙裡,說是此事已定,不必多管,便帶著小的們離開了武平。卻不知那宋三爺怎麼跟他們講和了,那些瘋書生盯上了咱們,在汀州府截住四爺的車,將小的們一頓好打。正是那時遇上了提學的車駕……”
座上的桓老太爺冷哼一聲,廳上寂寂,那種沉悶氣息卻壓得人不敢開口。
桓春額前背後早已冷汗涔涔,聲音喑啞,幾乎俯伏在地上替桓文求情:“四爺也受了驚,現在還有些病症,才未能趕回家,求老太看在四爺生病的份上,饒他一回……”
“饒他?饒了這孽障,天下士人、悠悠之口,誰來饒了桓家!”桓侍郎隻恨自己當初叫了這不省事的孫子去武平:“世上怎麼有這樣的蠢材!那宋時是個才子,將來成就尚未可知,兩家即便退親,也不該結仇。他做出這事,是怕宋家恨桓家恨得不深嗎?竟還叫那些書生和福建提學禦史抓住……”
桓春連忙又辯解了一句:“四爺沒吐口說出咱們家的身份,那些書生也全不知道,隻以為四爺是與宋三爺有私怨的舊仇人。”
“那是宋家念著師徒之情……也給我這禮部侍郎麵子,不說出實情罷了。難不成他還以為這事做的天衣無縫,自己咬死不認就能瞞過彆人不成?”
桓侍郎氣得精神不濟,一手揉著太陽穴,揮揮手吩咐道:“拉下去。叫人把跟著去武平的人都帶回來,一人打四十板子,那孽障帶到堂前來,我親自看著打!”
管家叫人把又哭又叫的桓春拉下去,桓侍郎聽他哭叫聲要把頭上瓦片掀了,又皺叮囑了一句:“莫叫淩哥兒知道此事。他與宋時一向交好,若知道桓文此舉,恐他兄弟之間生隙。”
上回他聽說了妹妹要應選王妃,便連祭掃大事都不顧,中途便匆匆忙忙趕回家質問此事;如今若知道他堂弟在福建陷害宋時,隻怕以後要連兄弟情份都淡了。
桓家人丁不旺:第二代統共隻有兩人,次子功名最高,去得卻早;長子隻同進士,若無人提拔,前程隻怕要終在布政使任上了。三代更是隻有桓淩這一個出息的,考得二甲進士,點了都察院禦史,剩下三個男孫中隻大孫兒桓升中了舉,今科卻誤中副榜,被發到國子監坐監。
剩下兩個孫兒,一個桓清老實木訥,隻知埋頭看書,連書生間的交際都不愛去;桓文這個惹禍頭子更不必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叫他去,寧可叫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