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2 / 2)

宋縣令豈止沒有禮物,也不願意踏足桓家一步,勉強笑道:“下官家小已在京裡等著了,到京還得先找到他們,以免家人擔憂,隻怕不能與朱大人同行了。”

朱大人有些可惜,不過想想他是代桓侍郎的親孫子送東西去的,有這份麵子,也實不用宋大人這位與桓妃拐著幾道彎的人替他說好話了。

他們往北到長江都是乘船而行,水路安穩,長日無聊,宋時就抓緊時間寫起了論文。因為剛清過一回隱田隱戶,對社會階層、富戶貧民之間的矛盾特彆清楚,這回他就專心寫起了古代的社會關係:

之前寫士人生活小論文時,他已經寫過士農工商四民關係,這回再重複一下,就能湊不少字。順便再寫一下他最熟悉不過的科舉——都寫到當官入仕了,哪兒能饒得了科舉呢?

四民寫完了,就寫他最近接觸最多的——就是租稅、田賦、徭役。

南宋以後,福建一帶就開始風行永佃製了,佃戶和地主之間的租佃合同是將代表土地使用權的田皮、代表所有權的田骨分開的,而田皮在流通中還可能產生二地主,層層盤剝下來,佃戶身上所背負的租子竟要比賦稅還高得多。所以他們清隱田隱戶時,許多百姓寧可交稅、服役,也支持他們……

嗯,再順便寫寫地主和佃農的利益衝突,佃農抗租抗稅的鬥爭!

當然還有宗族。他親手拆了武平縣最大的幾個宗族,審過各宗族的家長,也審過受陰庇的子弟,接過遠支分宗子弟與其妻孥的狀子,也頗有可寫的角度。

這一路上他都悶在船裡寫論文,因為不方便用鄭朝的書當參考資料,索性用了宋朝的會典,文集作參考,摘取其中內容混著自己切實見到的情況彙編成文。

在船上一個多月夙興夜寐,他竟寫出了五萬字的論文——都趕上碩士論文的字數了!修訂完全稿之後又靠手寫輸入法,在袖子裡辛辛苦苦地抄了三四天,終於發送了出去。

之後便是儘人事……接著儘人事,還可以抓緊時間再寫一篇古代官員如何腐敗受賄的小短文。

不過過了長江,水路就上凍了,之後的路都得乘馬車走,車裡不方便寫稿,他的速度也被拖慢了不少。到進京後,拜見了在客棧裡等著他們的大哥、二哥,給小侄子們發了禮物之後,他就一頭紮進論文的海洋裡拚命趕稿。

除了臘月二十五陪父親赴禮部報道,二十六送兄長們回鄉祭祖,元旦朝覲、正月十四大祀又要送父親入宮,中間放假的日子他竟一天也沒歇,熬得昏天黑地,總算把古代行賄受賄技術的科普文章寫好提交了上去。

等他再度正式出門,已到了正月十八,外官到祀部過堂的時候了。

宋大人過堂時倒沒受什麼為難。禦史黃大人、府尊朱大人給他寫了不少溢美之詞,布、按二司與他雖不熟悉,但都看過黃巡按的書信,深知他在地方清隱田隱戶、追索曆年積欠,做出的事有多了不得,給的也是最好的考語。

負責考察的主事問了他幾句清田畝、抑豪強的細節,宋縣令都是親自讀卷宗,堂上附審的,應聲便能答出來。兩位堂上聽審的吏部侍郎、都察禦史也都聽得滿意,填完考語之後,溫和地說:“武平縣年紀雖長,做事卻有一腔勇壯,足以再為國效力幾任。”

順順當當,便是一個“稱職”。

考選時,合格的隻分“稱職”“平常”兩檔,不稱職的才會細分“老”“疾”“疲軟”“貪汙”等問題,按問題嚴重程度或貶官,或冠帶閒居、或罷職。

似宋縣令這樣的,論政績已足夠,隻是到任時間還短,任滿三年後順順當當就是個升遷。

宋縣令大喜過望,當場行禮稱謝,也替典史說了幾句好話——抓捕犯人是典史的職責,自然能跟著分一點功勞。而再往上,布按二使司與府廳上下諸官也都沾著他的光,得著了稱職的考評,人人喜氣洋洋,爭誇宋縣令賢能。

不愧是當初在廣西就能驅逐伎女,整肅一縣風氣的鐵骨知縣!

到了福建就不隻整肅風氣,更打壓豪強,追索積欠,自己縣裡便解決了大災之後賑濟的問題,給朝廷省了多少銀子了!

到下午福建官員全數過審,出了吏部衙門,布政使周敬便滿麵春風地誇宋縣令:“我福建官員已多年沒受過吏部這樣的優容了,宋令此番功績,實在叫咱們臉上有光。”

宋縣令連忙謙虛,稱都是巡按大人的功勞,他不過是依命行事。

提刑按察使司素來管著刑獄,按察使邵玘卻是最能看透本質的,含笑應道:“不然,那《白毛仙姑傳》裡唱的,可是宋大人的令郎受命救災,才救了那位白毛仙姑。因救了她,宋大人才查了王世仁家,才有後來黃大人私訪查案,一舉平定諸凶之事的。”

兩位上官做主,出了府廳便拉上宋縣令的那位令郎君,到福建會館吃酒慶賀。周大人徑直要了樓上包廂,點了九桌上等席麵,又要了京裡特產的燒酒配餐。

酒菜送上,才吃了幾筷,隱隱竟似聽到有熟悉的曲詞鑽入耳中。邵按察最懂曲藝,先反應過來,問周布政:“可是唱的《白》傳最開頭,喜兒等父親回家那段?”

他們兩人是同時上船的,船上長日無事,難免就看看曲詞,偶爾聽下人唱幾句。但這曲子是他們福建新作出來的,一行人也才進京不久,又都是來朝覲的,誰有心思傳唱這曲子?

一名典史便應聲出去,問這是誰唱的。那會館主人親自來奉承,殷勤地說:“實是從年前傳開的,都察院老爺們愛聽,說什麼吏治清明的,京裡許多伎女都學了,到我們會館趕趁時,也給客人唱這些。”

都察院啊……

眾官吏的目光在空中交錯,同時想到了黃大人。唯有宋時跟他們的思路岔開了一點——他想到的是臨行時桓小師兄托他轉交師友的幾份年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