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一次核對試卷,刷下原卷墨汙的、字跡不佳的,或是朱墨卷有差異的卷子。有被刷下去的卷子,就從之前落到副榜的卷子中挑最前麵的遞補。而副榜的五十份卷子也要核對,因中副榜之人有資格入貢到國子監讀書,也得把之前已貢入國子監的去掉,由新人遞補上去。
最後則是拆彌封,由副考官在朱卷上填考生姓名,主考在墨卷上填寫名次。
台下有書吏依次呼名,提調官、監臨官與十四房同考會監,保證選士公平。八十五名舉子從後往前喚名填榜,眾同考官心中早有屬意的學生,也都揪著心聽著名單。
一個個曾在講學大會上出過風頭的名字響起,一個個曾寫文章稱頌講學大會的名字響起……從下午填到深夜,大榜上的名字越填越滿,眼見著已倒逼至五經魁的位置。
已經有幾位考官感歎起看中的學生恐怕不能考取了,兩位主考還掂著宋時,到此時也覺得他怕是難得中了。就連方提學、黃禦史心裡都有些忐忑,唯有桓淩意態自若,仿佛師弟那個解元已經到手了似的。
填到五經魁時,高主考甚至輕歎了一聲:“竟已到此處了。”
五經魁是五房各出一位,那位多才善辯,又能在大水中勇救百姓的宋學生除非不是春秋房的考生,隻怕是要落到副榜了。
他揭開一張又一張彌封好的卷頭,在考生姓名籍貫旁填注名次。
第五名,詩房,福清縣學生齊棟;第四名,易房,建陽縣學生高啟;第三名,書房,晉江縣學生方容;第二名,禮記房……
每位經魁都是他們寄予重望的才子,名字一唱出,簾內、簾外諸官皆是欣慰點頭,都以為取中了可意的才子。唯到本科解元、春秋房經魁的考卷卷頭彌封拆開後,高主考遲疑著不即念名字,而是抬眼望向桓淩,交織著驚訝、不信、失望種種複雜神色。
方提學也落寞地歎了聲。
他在縣試取中的學生,終究沒能過得鄉試這一關。
副考官周用看了高主考一眼,又順著他的目光看向神色沉靜的桓淩,不禁低聲問了句:“高大人,解元是誰?”
他這麼盯著桓通判,不會說解元真是桓通判的師弟宋時吧?
他心中剛轉過這念頭,就聽高編修用壓抑的、微微顫抖的聲音念道:“第一名,北直隸保定府清苑縣,武平縣學生宋時。”
高榖在名字旁重重寫下“第一”二字,台下書吏高聲唱名,滿堂震驚。
旁邊的副考官周用也在朱卷上寫下宋時二字,雙眼卻不看考卷,而是牢牢盯著桓淩,想上去問他一句——你當著我們的麵連誇都不誇宋時,裝得好像要避師兄弟之嫌似的,結果你給他的評語寫成那樣?
親爹誇親兒子也不過如此了!
要不是他們叫這評語欺騙,以為這份考卷不是宋時的……要是早知道這考卷是宋時的……
罷了,綜合二三場,也還是他答的最好。
但他們取歸取,桓通判不該這樣騙他們哪!
最後一個名字填入大榜,抬到外頭張貼,這場秋試也算終於落定。兩位主考官看著隱隱泛起紫紅光芒的天色,終於鬆了口氣,揉著僵直的脖子起身走向兩廂臥房。
等睡醒了,吃出簾宴時,再與他計較!
桓淩仍是那副淡然之態,親師弟考了福建省的解元也不見他激動,好似在卷子上連寫十來句讚詞的不是他一樣。
然而睡醒之後,他們也沒工夫埋怨桓淩了。
兩位主考自從到了福州便閉門謝客,好容易桂榜已發,主考能見人了,滿省文武官員和中試舉子都要來拜會。
他們也終於見著了曾以一曲《白毛仙姑傳》在京裡傳唱出姓名,如今竟成了他們親自點中的福建解元的宋時。
他穿著深青襴衫,極自然地引領諸生在考官麵前行禮,口稱“恩師”,仿佛天生就該做領袖,氣度與旁的新生迥然不同。
有此器量,又生得文質彬彬、俊秀清華……不愧是他們取中的門生!難怪方禦史說起這個學生總隱含著幾分得色,難怪桓通判在卷子上誇師弟誇得那麼理直氣壯。
高編修與周給事中滿意地吩咐眾生起身,教訓了他們幾句要用心念書,報效朝廷之類,又單獨對宋時說了一聲:“你做了解元,便要有解元的誌氣。明年會試上,我們等著看你名標杏榜。”
宋時向他們鞠躬致謝,表白了誌向,然後像帶大學生旅遊團一樣領著學生們穿過貢院兩側回廊,鼓勵他們到各房去拜見房師。
這鄉試師生的關係不如會試硬,不是哪位學生都願意來見考官的,更懶得來見房師。但他以解元和福建講學大會主辦人的身份召集眾人,總算攥了個五十多人的大團,給足了考官們麵子。
春秋房的考官桓老師也給足了他麵子,在他領著本房考生拜房師時也沒跟他擺老師架子,叫他子期、宋時,而是喚了他幾聲“宋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