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裡甚至有“有機肥”“草木灰精”製作法,唯一沒記錄下來的就是氮肥的研發生產過程——
硫酸銨製法太複雜,其中涉及高溫操作和許多高危化學品,漢中經濟園這裡的宋時都要親自盯著,時時小心,怕有傷亡,不敢隨便記個流程給人複原。
桓淩還怕有人借口誣陷他獻筆記不誠心,故意有所隱瞞,特地替他辯解一句“那洗煉煤氣之法極為繁瑣危險,非遣人去坊中學習數月,不能得其真法。”
周王如今也是經過朝中鬥爭洗禮,明白舅兄心中隱憂的,主動替他證明“兒臣離開漢中前曾到宋知府所建的經濟園中看過,見過宋大人燒煉耐火磚。他做這些都要細辨材料物性,依其本性,或調和、或變化,兒臣府中長史亦是中試甲科的才子,也須向宋大人求教一番,方知其中緣故。”
天子微微點頭,誇讚了一句“宋卿天資橫溢,深研物理,今能潛心實務,實為漢中百姓之幸,更為朝廷之幸——”
戶部、都察院可挑選些年少好學的新進官吏學習他的栽種、製肥之法,將來派遣監察禦史到各地提調稼穡事宜,豈不就能將此法推廣至兩京十三省了?
散朝之後,天子便留下內閣三位閣老、戶部、工部堂上官,令他們傳閱宋時的大田栽培筆記,研究如何在全國各地複製他的成功。
幾位大人散朝後索性住進內閣值房,將那本書輪流翻閱一遍,轉天又叫人去都察院揪住桓禦史,讓他對著書講解,總算明白了一個道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大人這化肥是前所未見之物,其製造也是前人未有之法,不是對著筆記看幾眼、聽聽人講學就能立刻明白的,還是遣人當麵去學的好。
幾位大人放過桓淩,午朝時便麵諫天子,請旨遴選幾名少年聰慧的官員,往至漢中府學製化肥的秘要。
新泰帝幾乎立刻便點了頭。
他並非是那等以為得了祥瑞便真能延年長生、天下太平的昏君庸主,隻是“民以食為天”,錢糧二字說來俗氣,卻是這皇皇天·朝運轉的根基。
若能令天下田地都種出一株可產千粒稻穀的良種嘉禾,朝廷每年豈非都能足額征得糧稅?鄉間百姓繳稅之後,自然也還能剩得不少糧食,換得錢糧娶妻生子、讀書入仕……不也正是史書中所記的太平盛世光景?
他近年多病,無心亦無力如太·祖般提兵北上平定虜寇,自然不去求開疆拓土、收複異族之功,但若能留一個承平治世,也算不枉此生了。
新泰帝閉了閉眼,低低問了一聲“三位閣老可有人選?”
聖心也與他們的意思相同,連問都不問,直接便問他們要人選了。呂首輔看了次輔、三輔一眼,略作思忖,起身答道“臣以為可令都察院與工部、戶部各自內推數人,先遣往漢中隨宋知府從頭學習,回到京裡再由這些人教導戶部、工部與都察院中人。”
工部製化肥、戶部管錢糧、都察院分巡十三省,推廣新法,正是一處也不能少。
他提罷意見,就輪到了張次輔。
此時次輔早已從弟子改行學農的刺激中回過神來,提起這學生又帶上了滿心的自豪,覺著首輔提出的人還不夠清貴,又提議道“臣以為今科庶吉士尚在館中讀書,這些人曾隨宋時學雕版,已有默契,挑個人將他製肥、栽種之事從頭到尾記下,錄一版農事書也好。”
李三輔亦無異議,隻說每次廷推少不得要有吏部篩選人物,該由吏部先挑選稍知農事與實務的官員。若隻指著文學、政務選人,挑出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高門子弟,學起農耕也不及曾在家耕讀之人。
新泰帝便照準了三人的意見,由他們三人商議著安排廷推,索性由內閣、吏部、工部、戶部、翰林、都察兩院共舉賢才,到漢中府學知府宋時栽種嘉禾之法。
廷推耗時長久,周王卻在朝中留不了那麼久,到第三日便主動上書辭行。他父皇得書之後便將他召進宮中,說了要派人到漢中府學種嘉禾之事,要他從中周全。
這是立功於當時,流惠於百世的大計。
新泰帝激動得臉色絳紅,胸脯微微起伏,拉著兒子的手切切叮囑“吾兒須為父皇擔當起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