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022.5.11
清晨,高長鬆家的東房傳來朗朗的讀書聲,仔細聆聽可辨彆出“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金生麗水,玉出昆山”等內容,過會兒《千字文》背完了,竟然還意猶未儘,開始講什麼“得人一牛,還人一馬”等樸素的價值觀。
這講解人自然是從鄉校中輟學的高長鬆了。
這些樸實的句子出自《太公家教》,是他開蒙後學的第二本書,在學童中普及率極高,
他們烏斯藏的教育跟著大唐跑,這群人參加國內的選拔考試也跟大唐同製,跟後世成熟的科舉不同,此時唐代的科舉製度是個廣納賢才、百花齊放的製度,中央政府設立無數選科,什麼秀才科、明經科、明算科、史科等等。
這考試跟現在的研究生考試差不多,就考你本專業知識,考上了就有官做,沒考上就落榜。
高長鬆選的是明經科,學的是儒家經典,即五經。他選這科沒彆的原因,就單衝個錄取率高。
當然,其實鄉校裡的人跟他想法差不多,都覺得這科錄取人多,簡單,因此一窩蜂地報考此科,現在想想,這競爭不也就變得更大了嗎?想現代研究生考試,分數一年高過一年,跟每年考生數遞增有很大關係。
好在他眼下已是輟學青年,不用多想了。
雖輟學了,曾經學過的知識卻能拿來教家中三妹,按他想的,多讀書總沒壞處,更何況這可是有女兒國的西遊世界,在這裡,女性當官乃至當國王都是有可能的,那都要治國了,怎可能大字不識一個?學識定是不遜於男子的。
他到不指望妹妹翻山越嶺去女兒國做官,但多學點總沒壞處。
這三人中,高翠蘭還是個說話不清的小娃娃,高香蘭跟高玉蘭中,行二的高玉蘭讀書更有悟性,她仿佛天生愛看書似的,背誦與理解能力極強,高長鬆還看見她拿著小樹枝在地上比劃寫字。
……
教三小孩兒讀書也有任務點可拿,高長鬆都當日常打卡任務做,結束後他終於開始琢磨豆腐怎麼弄了。
第一步先是泡豆,泡豆的時間比較流動,根據溫度、濕度的不同8到12小時都行,高長鬆嘗試時較為嚴密,還做了對照組,共泡了三盆,每盆時間不同。
他不必看日晷,係統的優越性此時便體現出來,他的種田係統自帶時間播報,這可能是大唐最精準的時間播報器了。
期間高翠蘭一直跟在他的腳邊,她像是某種可愛的小動物,總喜歡做人的小尾巴,高翠蘭指著水泡黃豆先說:“豆!”隨後又問,“大兄要做吃食嗎?”
她也不是饞,就是四歲的孩子,除了吃跟玩好像也沒彆的可做,她也不是小小年紀就愛學習的那一型,又因家逢巨變,高翠蘭也不怎麼外出跟其他同齡人玩耍,日日很沒安全感地跟在姐姐跟兄長身後。
高長鬆將泡豆的大陶罐搬進磨房,擦把汗才道:“是吃食,”他說,“要做豆腐。”
隻可惜高翠蘭年紀太小,還不知豆腐是什麼,隻聽見她將這詞在口中念了幾遍,見高長鬆開始將泡好的大豆倒入石磨中,沒空理睬她,便蹬起蘿卜腿往外跑了。
她先遇見聚精會神做針線的高香蘭,碰見就道:“豆腐、豆腐。”
高香蘭好奇道:“誰跟你說豆腐的。”她吃過一次豆腐,還是節慶時爹特意從鎮上買來的。
下一句話高翠蘭就說得擲地有聲了,她說:“大兄正在做豆腐。”
高香蘭:???
做什麼?
……
做豆腐遠比高長鬆想得困難,現代他有各種代替人工的機械,在遙遠的唐代連石磨都得自己推,再加上濾渣、煮漿,忙活完這些,大半天已過去了。
至於關鍵的一步用石膏漿使其凝結為豆花倒是最容易的。
原本,高長鬆已經想好了用酸汁點豆腐,不想竟然從記憶的犄角旮旯中扒拉出石膏粉來。
感謝張仲景,感謝《傷寒雜病論》,中學曆史一共就提到幾位古代大醫,分彆是扁鵲、華佗跟張仲景,最後一人在治傷寒症上格外有一手,並將石膏作為常用藥材寫入各種方中。
唐代巫醫並行,生病時求神拜佛的不少,也有去醫館看病的,官方甚至在各地會設置大型的基層醫療機構。
前些年高玉蘭發熱重病,高太公連夜背她去醫館,差點就闖了宵禁,石膏粉就是那時開的,後來高玉蘭發汗傷寒好了,高太公卻不忍丟了當時的藥材,隻存在家中,想下次若有誰發熱變拿出來對付。
誰知竟用在點豆腐上,也真是世事難料。
高長鬆約是在中午點好豆花,距離正經豆腐還缺一個壓製的過程,簡單說來就是以重物壓在豆花表麵,將其中的水份壓出,成為緊實的豆腐。
至於現在做好的薄豆花,煮開後便是市麵上常見的豆腐腦。
高長鬆本想著做三份豆腐,哪想得做起來如此之慢,眼下係統上的時間已過中午十二點,到了他家吃午食的時候。
現在尋常人家都是吃兩頓,貞觀之治還沒到來,且百姓家都沒什麼餘錢,飽飽地吃上三頓是不可能的。高長鬆家正兒八經來說其實是吃兩頓,早上七點吃早飯,下午四點前後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