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022.5.12
高長鬆容貌清俊,他的豆腐自然也很好吃。
鄰裡收到他那碗豆花無不震驚,高六郎腦子轉得慢先結結巴巴道:“這可是豆腐,未免也太貴重了,十二郎你何時去鎮裡的?”
倒是於四娘看出些門道,暗地裡用手肘打了他一記熱情地接過去道:“十二郎破費了。”
高長鬆自然解釋道:“可不是從鎮上帶來的,不過是跟著大人留下的方子琢磨,胡亂做的罷了,隻用些豆子,倒不破費。”
後又寒暄幾句才離開,隻留下於四娘跟高六郎麵麵相覷。高長鬆很是體貼,送來的豆花上還放了豆醬跟香蔥,他想以後還要跟村人做生意,當然要舍得放料。
這兩人看了好一會兒終於決定先嘗上兩口,他倆也不是沒吃過豆腐,隻是次數太少,他們這十裡八鄉的豆腐都被鎮上的店壟斷了,隻此一家。要知道豆腐這東西不能過夜又容易震碎,除非自己從鎮上往返背回,否則都吃不到。
鎮上那家價格也並不低,除非是偶爾開洋葷,高老莊人是不會吃的。
品味半天隻覺得這豆花比起方塊豆腐要更軟嫩,口感卻不夠紮實,但已算是難得的美味了。
於四娘歎氣道:“恐怕太公便是因為這方子才沒了的。”她說的是對方坐車往返城鎮最後人仰馬翻去世。
六郎也表示:“十二郎能跟著方子做出來也是老天開眼,若非如此就他那小身板實在不像是能下地的。”隨後又擔心道,“可若做豆腐,少不得要從農戶轉成商戶,是要被後人戳脊梁骨的。”
商人在唐代的地位還是低的,早期的商人之後都無法參與科舉,哪怕是農戶地位都在商戶之上,可現在高長鬆家家資不豐,又隻有他這個未被分田的未成年充當勞動力,若按老法子,怕是活都活不下來,此時若掌握手藝後轉商戶,起碼能活,隻是相較於他之前學子身份,落差未免太大。
於四娘跟高六郎一陣唏噓,又無可奈何,話畢,豆花也見底了。
……
高長鬆的豆腐初亮相還是很成功的,這高老莊本就封閉,日日裡就三十多戶人相伴,乃至若有人打個噴嚏得了風寒,第二日便會有流水般的村人來慰問的地步,高長鬆整出豆腐在這可是大新聞,多少年都沒有過的。
若說豆花雖味美卻不夠厚實,後兩日贈人的豆腐便很完美了,甚至比起古格鎮上買的豆腥味更輕。
高長鬆讀書的鎮名為古格,烏斯藏雖漢化得嚴重,城鎮名卻承襲了原唐代土蕃地城鎮,他們這佛教也盛行些,不少城鎮本名應源自梵語。
之後幾日總有人從高長鬆這買豆腐。
唐代因“錢荒”,樸素的以物易物又登上舞台,絹布也成為貨幣,一般情況下,一匹布等於一鬥米等於十錢。
當然這裡的米指的是比較貴的東都米,還有一種便宜的米叫做青齊米,價格隻有東都米的一半,豆比青齊米還要便宜,價格跟粟半徑沒八兩,一鬥豆現在也就是三錢的樣子。
那古格鎮上的豆腐價格如何?若直接從鎮上的豆腐坊買,一碗就是兩錢。
這價格其實非常高了,要知道,這碗也不是什麼海碗,按照換算,一鬥米等於12.5斤米,也就說兩錢基本上就算是兩到三斤的米了。
這還不算什麼,等天氣涼了,就有小商販自己從鎮上買了,又背著豆腐徒步十公裡,千裡迢迢送至附近村莊販賣。
他們也不會日日去,都是挑上好的日子,譬如節慶蒙祭祀之類的,鄰裡買塊豆腐吃吃也是討彩頭,若平日裡這麼乾了,準會虧本。
這樣送上門的豆腐,是三錢一碗。
鄰裡都說高十二郎的豆腐便宜,若有新的開元通寶,那給一枚就是一碗豆腐,若沒有還能用豆來抵,半鬥豆便夠了。
至於用麵用布帛的,那又是其他單位,他這連青齊米、麵都是可以換豆腐的。
……
又過幾日,於四娘老母過五十的整壽,她要回家看望,高長鬆與她同行,背後背著長方形的類似於書箱的箱篋,裡麵裝著壓實的豆腐。
高老莊人吃豆腐不過吃個新鮮,前幾日買過後銷量一日不如一日,就自然需要打開市場,往其他鄉村送。
真讓高長鬆說,他倒是樂意搞分銷,自己是總店,其他人拿貨後去彆鎮兜售。可他沒打出名氣,若要如此,少不得自己先去宣傳宣傳。
唐代村落與村落之間距離還是比較近的,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在數十裡,十裡以內的村也是有的。此時人民因常年務農,身體強健,腳程也比較快,數十裡半天就走到了 。
高長鬆運氣不錯,高老莊與附近村落間隔較近,尤其是於家村,也就七八裡,走快些一個時辰就到了,此外他們高老莊在附近村落中呈眾星拱月之勢,高老莊是那月亮,位於村落之中,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有村莊可到。
雖出近門卻要做完全的準備,家中留半箱豆腐給高香蘭賣,此外還有一整箱熱騰騰的豆腐腦。
豆腐腦便宜,隻要給一海碗豆子便能換一大碗,這年歲家家戶戶都種豆,自己吃都嫌有腥味,還不如給高十二郎去。尤其最近田上工作也不清閒,大中午喝碗熱騰騰的豆花再做工,甭提有多美了。
再說高長鬆,走前除了裝了一滿竹罐的水外,還帶蒸餅等乾糧,他剛準備出門便看見於四娘包袱款款地走來,好心提醒他道:“若往我家去,蒸餅需帶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