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第 160 章(1 / 2)

此事隻是一個小插曲,談妥了之後,李洵又繼續交待他離開後的事。

“目前整個秦川平原最要緊的便是確保分田地有序進行。地方上若有阻力,你要協助馮敬進行強力鎮壓,還要借些人幫他進行監督巡查,務必確保每人五畝田地,真正分到沒有田地的平民百姓手中。”

“是。”

“朝廷那邊,注意水域沿線的防範,防止有人渡江暗地裡作亂。至於前線,能不打就儘可能不打,若到萬不得已,也要以雷霆手段進行迅速震懾,以防發生更大規模交戰。具體的,你隨機應變自己拿捏尺度。實在有拿捏不準的大事,啟用五百裡加急驛站送信於本王。”

劉淵應下,又請示道:

“郡王,伊平北兗龍風城,是否要想辦法收歸治下,不然秦川平原一直是飛地,不管是送信還是運送物資都要繞道草原,始終不便。”

李洵想了想,這座邊城間隔於樊城與鼎德之間,目前依舊屬於朝廷。

劉淵投靠他以後,自然也無法再出具文書讓他們通行,因此這次不管是他前往鼎德,還是後續的物資運送,都是從草原上走的。但繞道的路程不算太多,春夏秋季沒有下雪也不會特彆不便。

如今這敏感關頭,多半要先解決西戎,他其實是不想與朝廷多生事端的。

畢竟這座邊城,南邊都是沙漠,其他方位都被他的領地包圍,說是孤城也差不多。再加上每個地方的駐軍也不多,基本上翻不出什麼風浪來,他便暫且沒有理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攻克秦川平原上。

但既然劉淵提出來,便必然有他的顧慮。

“地守將為人如何?”

劉淵搖了搖頭:

“與那袁晨升之流是一丘之貉,雖說如今駐軍並不算多,但這些人隻怕會礙於朝廷的命令不擇手段。郡王,如今鼎德尚有兩萬餘士兵都來自於其他邊城,還是有不少家眷都在城中的。”

李洵略微沉吟,問:

“既如此,東邊的嶺台堡也不能落下。以鼎德目前的兵力,兼顧得過來嗎?”

要解決隱患,便要一口氣全部解決。

不然來自於東邊這座邊城的士兵,也同樣有家眷在朝廷手中,始終是不美。

劉淵道:

“臣在幾地尚且有些威望,隻要兵臨城下,還是有很大可能號召剩餘士兵和平歸降的。”

既然劉淵說沒問題,那李洵自然也不會阻攔。

“既如此,便先從東邊的嶺台堡著手。”

嶺台堡在嶺台縣東邊,離朝廷的地界比較近,若不先拿下這裡,難保他們一開始動作,朝廷便先派燕山關的士兵重兵占據嶺台堡。到時候其中的士兵家眷就很容易成為人質。

劉淵對此也認可。

“若拿下伊平北兗龍風等地,軍需必然增加,城中百姓或也需要賑濟,你提前寫好條陳,本王好讓肅城那邊給你調集軍需。”

交待完了劉淵軍中的事,李洵又寫了一封諭旨,這諭旨主要是給馮敬的,除了分田地,接下來還有一項工作需要他協助。

先前李洵收到周如植發來的折子,提及秦川平原推廣再生稻一事。

周如植被流放前曾經在秦郡做郡守,對整個秦川平原的地形地貌,氣候,水土條件都是做足了功課的。

得知李洵這次出來,竟然順手把秦川平原也收歸麾下,哪怕正忙著在河原與靠南邊的幾個草原部落推廣甜菜種植,卻也是百忙之中立刻給他發了折子。

他在折子中說,秦川平原雖然不是地處江南,入冬時間比起河陵河原等地卻要晚很多。光照上,雖說一年種植兩季不夠,種植一季卻綽綽有餘。

隻要追肥足夠,是可以在頭季水稻收割後,再收獲一季再生稻的。

當然,其產量大概隻有頭季的一半到分之一,但秦川平原的產量比河原等地更高,正季節的水稻畝產量在兩百五六十斤甚至更高,一畝再生稻收割八十斤到一百二十斤之間是完全沒問題的。

這個產量,都快趕上沒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前,河原等地的小麥畝產量了。

李洵自然是很心動的。

周如植在折子裡說,若郡王願意相信他,他想舉薦他原本在秦郡任職時的工曹主簿嶽鴻昌,此人當時跟著他一同推廣積肥,也全程參與過再生稻的試驗。

對於農事方麵,李洵還是很信任周如植的,當即就讓人快馬加鞭去了秦郡,傳工曹主簿嶽鴻昌來見他。

如今也差不多時候快到了。

為了等嶽鴻昌,李洵甚至沒有立刻出發回肅城,而是打算等嶽鴻昌到了,見過人以後才離開。

因為這對秦川平原的後續糧食供給十分重要。

農時是最不講道理的,錯過了耕種的季節就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顆粒無收。

如今整個秦川平原分完田地,大多數地方都隻能趕上下一季度的秋耕,基本上要來年才能收獲。

這邊人口眾多,百姓卻很窮困,要完全靠他從肅城與河原等地調撥糧食救濟是不可能的。

能拿下秦川平原,從年初來說,都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他根本沒時間循序漸進做好準備。

但要因此而放棄唾手可得的糧倉,那也是不可能的。便先拿下再去考慮後續。

總之目前的情況就是,他現有的糧食很難養活這麼多人支撐到來年收獲的時候,更何況他同時還要精養十幾萬的軍隊。

李洵先前也一直在考慮,到底該從哪裡去填補這部分的糧食缺口,周如植便給他送來了及時雨。

如今秦川平原上的田地,雖說有一部分因為戰亂拋荒,但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耕種著的,收割之後的水田,原本是要空置的。

若能讓這部分的水田發揮餘熱,在今年就多少再產出一些糧食,必然能很大程度上緩解糧食短缺問題。

周如植的意思,便是趁著分田地時候,直接把再生稻強行推廣出去。

馮敬要主持分田地就已經很忙了,整個秦川平原又是糧倉重地,也確實需要一個專門的農事官。

因為李洵這裡一直等著,第二天上午嶽鴻昌一到鼎德,就趕緊來軍營中拜見李洵。

看著眼前那位風塵仆仆,衣著寒酸的年輕男子,李洵有些意外。

他還以為此人再怎麼也是四十多歲了,卻沒想到看起來隻有十出頭。

“聽說你是嘉佑十一年的二甲進士,先前都在何處任官?”

嶽鴻昌抬起頭來,微微垂目回話:

“微臣初始是在宣西縣做縣令,六年後平級調動到秦郡做工曹主簿,如今在工曹做倉部知事。”

看得出來,他有心做出不卑不亢,淡然無波的姿態來,卻還是有些緊張。

聽他這履曆,李洵便知道此人並不是個善於鑽營的。

明明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為官十餘年,卻不僅沒能升官,反而被貶了官。

這也側麵證明,他算是比較清廉的。不然單憑六年主政一方縣令,便能撈不少銀錢,稍微運作一番,也不至於平級調動到工曹這種冷衙門裡。

“本王聽周如植說,你先前曾與他一同參與過再生稻試驗,若本王打算在整個秦川平原範圍內推廣再生稻,該叫百姓如何耕種?”

再生稻種植時的注意事項,周如植已經在折子裡寫得清清楚楚,李洵這麼問,主要是存著考校之意。

嶽鴻昌在來之前,便已經知道了,是前兩年在秦郡做郡守的周如植府君舉薦了他。

他不善於巴結上官,能遇到周府君器重,哪裡都帶著他,什麼都願意教他,實在是無比幸運。

他深知勸課農桑的重要性,也非常願意學。

可惜,好景不長,周府君剛來年,就因為堆肥一事觸怒了陛下,被冠以巫蠱之名,全家刺配流放。

他作為周府君的看重的工曹主簿,也毫無意外地遭到了接任郡守的打壓,年底考核直接被評了末等,降為倉部知事,這兩年裡,過得極其困窘。

為官一事,確實是需要運道的。

他本就出身於貧寒之家,又不願向百姓伸手,便拿不出錢孝敬上官,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賞識栽培他的上官,卻遭遇橫禍,不僅沒能提攜他升遷,反而帶累他被貶了官。

他不怨周府君,隻怨這世道。

小人猖狂,真正為民著想的官員卻是舉步維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