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能夠孕育生命。
無論後來如何,生命的誕生總歸是件很好的事。
種子發芽能夠令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花朵綻放能夠讓人聞到芬芳的花香,嬰兒的出生能夠帶給一個家庭蓬勃的希望,但對於已經年過半百的鄭三而言,一切新生都沒有此刻來得令他驚心動魄、欣喜若狂。
神仙所賜的種子發芽了。
二十年間,它抽芽、開花、長高,逐漸長成了一棵看上去足夠百年樹齡的蒼翠大樹。如今,它終於結果了——果實上包裹著厚厚的果皮,果皮裂開,裡麵卻坐著一個粉雕玉琢,宛若仙童的嬰兒。
見到他的第一眼,鄭三就知道,這正是與他相交莫逆,死了二十載的好友。
鄭三仿佛已經對外界失去了興趣,這二十年間,除卻采購生活物資外,他足不出戶,就守著好友的屍骨、仙人的饋贈,在莊子裡修習。大抵是因為他誠心向道,枯坐二十載,倒真叫他琢磨出了點東西。
他身體裡出現了“氣”。
這股“氣”有彆於武林中人的內力。當他饑餓時,運氣走上幾個周天,便覺腹中飽脹,口齒留香。當他生病時,凝氣靜坐上一會兒,就會百病全消,通體舒泰。鄭三平日裡總是笑意盈盈,實際上與好友一樣,心高氣傲,自顧自給這“氣”取名作了“仙氣”。
他又如何不能成仙?鄭三覺得,他修煉出來的“氣”,自然可以稱之為“仙氣”。
鄭三有意好好撫養這位疑是好友轉世的嬰孩。他料想自己的氣擁有諸多妙用,卻也知懷璧其罪。於是不對人言,隻在莊子裡栽下幾棵樹苗,養上幾隻動物,將氣灌注進他們之中,果然喜人地發現,得他仙氣滋養,烏龜的動作越發靈活,鳥雀的眼神越發靈動,就連一棵棵樹苗,也顯得靈氣十足。
見仙氣於生命無害,鄭三便開始用自己的仙氣養育嬰孩。得他自幼拓寬經脈,溫養內腑,不過十幾年功夫,這少年的武功便足以位列江湖之巔。於是他開始央求鄭三,想要離莊。
看著這與好友如出一轍的臉孔,眼見他露出好友臉上絕不會有的撒嬌、請求神態,鄭三非但不覺得揚眉吐氣,反倒覺得心酸異常。他今生以“師父”之名撫養嬰孩長大,一開始雖將他當做好友轉生,到如今卻也真切地將他看做自己的衣缽傳人,於是便不自覺地為他操持更多心,考慮更多事。
鄭三仍給這孩子取名叫做孟良宵。
他叫這孩子“阿宵”——上一世的好友自負非常,即使相識相伴多年,也讓鄭三稱他為“孟公子”,隻有心情極好時,才許他叫他一聲“阿宵”。鄭三對孟良宵的感情十分複雜:既感激他在自己最落魄、最低穀的時候信任他,於他有伯樂的知遇之恩。又感懷他與自己意趣相投,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更因為今朝撫養他成人,忖了一絲長輩情懷。
思及少年前世被人暗算身亡,鄭三歎息道:“阿宵為何想要出去?外麵有什麼好?”
他以為少年會對他說一些渴望到外界闖蕩、在家裡待得膩煩了的話,可少年沒有。重活一世仍舊喜歡穿著一身緋衣的少年英姿勃勃,神清骨秀,說起話來也是擲地有聲,“我總覺得,這天下少了我,會有些寂寞。”
他說著,似乎有些羞赧,不好意思地問鄭三,“師父,你不會笑話我幼稚吧?”
鄭三百感交集,仿佛又看見昔日的好友在戰勝強敵後衝他笑著說:“似我這般人物,豈非天下獨有?”
天下獨有——連少有也不能夠。
鄭三來不及思索,因為他已說道:“天下能成為你的陪襯,當然很好,哪裡會幼稚可笑?”
少年出了莊。猶如乳虎嘯穀,恰似雛鷹翱翔。鄭三起初總躲在暗處,四處照拂,到後來見他在江湖裡如
魚得水,便返回家中,守在莊子裡,繼續修行。
他越修行,便越有一種奇異的念頭,似乎他與少年的緣分,也將要中斷了。
並非終結,而是中斷。
當少年遇害的消息傳來時,鄭三罕見地出了莊,發了怒,血洗江湖,在武林中闖出了一個“魔頭”的名號。
他將少年的屍體帶回家,越發想要苦笑。
這一世,竟連遺言也聽不得了。
可少年並非沒有念著他的師父。不過月餘,有一隻信鴿將少年的書信帶回了莊子裡。信上說,天下將亂,民不聊生,他孤身刺殺佞臣,雖死不悔。
鄭三不得不惆悵。
上一世的好友將深陷在泥濘裡的鄭三挖了出來,告訴他要堅持自己的想法,無論如何,也要堅定自己的信念。
這一世的徒兒在嗬護中成長,卻會為了尋常百姓的利益,孤身犯險,即便他為此而死,即便沒有人會知道有人曾在暗處做過些什麼。
這世道卻配不上這樣的好孩子。
鄭三想,事不過三,他又以“三”為名,不如就以三為限。若真到了第三世,他便遂了徒兒遺願,也出了莊子,去做些什麼吧。
鄭三還是鄭呆子時就知道,少年麵冷心熱,他自己卻是麵熱心冷。他旁觀著一切苦難,平靜地注視著旁人的愛恨,正猶如他掘地三尺時,在他頭頂冷漠俯瞰著他的那尊神像。
他以“仙神”自居,豈非也如仙神一般高高在上?
鄭三又活了許久。久到他須發皆白,臉上溝壑叢生,久到這棵神樹,再一次結出了果實。
這一世,鄭三是孟良宵的伯父。
他不再如上一次一般,出手乾涉少年的成長,反倒任其自然生長。缺少了他的乾預,這一世的少年與他的好友越發相像了。
一樣的倨傲,一樣的性子古怪,一樣的古道熱腸。
等長大後,他離開了鄭三,離開了家,開始四處闖蕩。
他惹禍的本領也很強,但與此同時,鄭三的名聲也很是響亮。響亮到足以庇護孟良宵惹出一些尋常人避之不及的禍端。
可這種庇護總是有限的。
孟良宵性子剛直,光明磊落,又如何會是一眾宵小的對手?
英雄總是敵不過小人的。
鄭三修道,信奉無為。但當這第三次真的到來時,他仍覺得心頭如有棒擊,震怒非常。就在他懷疑起自己的修行之路時,仙人卻出現了。
那位端坐雲端,與他有一麵之緣的仙人來到莊子裡,向他解釋了孟良宵的來曆——原來鄭三與孟良宵相遇時,那已經是對方轉世後的許多次了。
“他原是來凡間曆劫的,是故多災多變,恰好你二人命數相合,我便將我這不爭氣的弟子交托與你。”仙人不住搖頭,似是十分苦難,但在鄭三看來,仙人眉眼含笑,言辭親昵,顯是對他的好友很是滿意。
趁此良機,仙人也短暫地回答了鄭三幾個問題,更傳授了他一門“點化”的功夫——仙人雖未明說,鄭三也能知曉,想必是他想要發展勢力給好友充當後盾的想法被仙人瞧出來了。
鄭三也直言問過仙人為何不傳他道法,仙人卻隻道,他並無仙緣,亦或者說,他的緣法,另在他處。
一世又一世。
鄭三已經習慣了重逢,習慣了分彆,但與先前不同的是,無論他如何不舍、難過,他仍舊心懷希望。
因為他們總能重逢。
尤其是這一世。
孟良宵活了很久。
他已經完全脫離了少年形貌,長成了他們初見的那一世最後的青年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