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放下心結(1 / 1)

想到家裡兩個眼巴巴的家夥,還有這個段瓘也一臉期待的看著他,眼神很誠懇,流露出一種我都把那麼多好吃的給你吃了,有這樣出風頭的好事你怎麼能不帶上我的意味。 李東升笑著道:“好,我們兄弟就一起去看看長安的菊花是什麼樣的。”話一出口,就感到為什麼就這麼彆扭呢?唉,二十一世紀的思維還是邪惡的,其實菊花它就是一種花。 兩人說笑間,崔夫子走了進來。教室為之一靜。崔夫子雖然不苟言笑,但是他的教學水平還是非常高的。古代的學問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大家族傳承下來,外人很難得有機會去看到那麼多的書跟名師指導。也就是從隋朝開始有科舉才有書院製度。據說崔夫子是五姓七望中崔家的人,不管多跳脫的學子在他麵前都老老實實。 眼光掃一下教室,也不說廢話,直接開始講課。大家也已經習慣,不過崔夫子對李東升還是另眼相看的,經常走到他身邊問他經義的意思,李東升也根據後世的一些想法牽強的答出來。雖然不是正統的答案,但也有自己的想法。 崔夫子最喜歡李東升書法,他最欣賞的書法家是王羲之,每次學文的時候看到李東升慢慢地研墨,然後執一管簪筆,在一方紙上練習書法,就有好多老師借口來旁聽,然後就圍著李東升看。把周圍的學子們看的是又羨慕又妒忌。唐朝人對書法極其熱愛,可以說要想在唐朝出人頭地,寫不出一手好字就免談。 九月初八,初秋時節,昨夜的一場大雨衝刷得山穀清新、林木滴翠,陽光映照著,路邊的石斛、萱草、、薔薇,花影扶疏,爭奇鬥豔,從長安城山麓至龍首原的山道宛若圖畫一般。 薛禮臨時充當車夫,駕著一輛馬車在不甚平坦的山道上緩緩地行著,後麵還有兩輛坐著段瓘跟李思文,從長安城到龍首原下的詩會地點有近二十裡路,馬車得走一個時辰左右。李德謇沒有跟他們一起,估計去接什麼若雪姑娘了,李東升不懷好意的想:也不知道輪不輪到你,估計有多少達官貴人在排隊。 李東升、李德獎坐在車上,山道崎嶇,不過這個車是跟張出塵借的,性能不錯,顛簸很小,李思文跟段瓘看到這個馬車嘖嘖稱奇,很想上來體驗下,不過被李東升趕走了。四個大男人擠一個車裡,太惡心。後麵兩個就慘了,一顛一簸,段瓘得心口惡心,臉色有些蒼白。 走了一段,段瓘跟李思文實在受不了了,喊停了馬車,下來走走。看到李東升跟李德獎竟然沒有下來,想著有難同當,也把他們兩個人拽下來一起走。 四個人在山道上慢慢地走,到底是年輕人,一邊追逐打鬨,嘻嘻哈哈,笑聲布滿了整個山穀。 陽光從濃密的枝葉間灑落在山道上,斑斑點點,閃爍不定,身著瀾衫的李東升在細碎光斑裡穿行,山道幽靜,笑聲清脆,呼吸著清新空氣,他感覺無比的輕鬆和愜意,此時的他,隻感受著生命的喜悅,他現在是十五歲,比前世年輕了二十歲,從青年回到少年,以前還有兩世為人的壓抑,和擔心秘密被人發現的小心,這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所有的負麵情緒全部釋放,以後我就是李東升,我就是大唐人,我在這個世上有我自己的父母,有我的愛人,有我的師長、有我的親人和朋友,以後還會有我的孩子,前世說不定就是一場夢呢,莊周可以夢蝶,我也可以夢回後世啊。 這樣想著,李東升不禁有些興奮,擺動著大袖,雖然自己很高,也不瘦但是還是覺得身體太虛了。看著那壯碩的薛禮,這是真正的高手啊,傳說中的猛將兄:“薛禮,我覺得自己身子骨弱,以後要想辦法強身健體,你從小練身體,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趕著馬車的薛禮道:“公子要強身健體,那要天天打熬身體,比較辛苦,公子是文化人不用這麼辛苦吧。” 唐代開國時都是以武功發達,但是現在太平時代了,長安城裡又有了東晉有崇文輕武的風氣,高官子弟講究敷粉薰香、誇誇其談,誰願意汗流浹背習武啊,李靖家是武將世家,但李靖也想子女能一直以詩書傳家,不用去戰場流血流汗,所以李德謇和李德獎沒有學武在情理之中。 “苦我是不怕,就這麼定了,以後每天早上你叫我起來,我跟你一起習武。”李東升知道這個時代一個感冒都能死人的,現在他放下心結,當然就想長命百歲,先把自己的身體練好,把免疫力提高。 李思文跟李德獎還有段瓘三個人笑鬨著慢了下來等李東升,聽到李東升要習武。李思文倒是歡迎,他是將門出身,也是個暴脾氣,以前也是經常打架的,跟程處默、尉遲寶林是一黨,就是沒有個帶頭大哥,現在看李東升也有這個想法,舉雙手讚成:“東升,你學武之後就是我們老大了,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打架都是一哄而上。他們說會文的學了武之後最厲害,叫什麼文武雙全,說好聽點就是足智多謀,其實就陰人最狠,你有這個天賦。” “哈哈哈。”李德獎跟段瓘聽到李思文的誇獎笑的捂著肚子蹲到了地上,李東升也是哭笑不得,你這個誇獎真是彆出心裁。 段瓘跟李德獎兩人到是不置可否,唐初的官員都是上馬為將,下馬牧民的典範,也沒有後來宋、明朝那種變態的文貴武賤之分。就這麼打打鬨鬨的走過這段山路,不時有裝飾豪華的馬車從他們身邊馳過,被李思文大聲的嘲笑:“馬跑那麼快也不怕把早飯顛出來。” 轉過一個山頭,就看到一片大草原出現在眼前。龍首原位於西安北部。相傳秦時,有一條黑龍從秦嶺來到渭河飲水,其經過的地方形成一條土山,形狀如龍,他的行跡化為龍首原,因西端從渭河邊突兀而起,勢如龍首而得名。從秦漢以來,它多次被選為宮殿基址。秦興樂宮、漢未央宮倚龍首原北坡建造。隋唐以後,長安城遷到龍首原以南,唐代大明宮宮殿群則坐北朝南建在龍首原上。曆經千年滄桑變化,現在的西安龍首原大半已成為耕地,地形亦漸趨平穩,但它的基本地勢仍可分辨。 這個時候大明宮還沒有開始建,就是一個漂亮的大草原而已。遠處已經來了不少人,三三兩兩的馬車圍成一圈,有炊煙嫋嫋升起,一派生活的氣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