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這樣安排也是為了方便管理。
畢竟其他田裡這會兒不是油菜,就是種的小麥。
不管是油菜還是小麥,這會兒都快到成熟收割期,不需要澆水灌溉。
而秧母田就不一樣了!
所以,就算是為了便於管理,也得集中在一起。
到了季節一看,秧母田都是大人小孩兒在忙活。
油菜花這會兒已經開到中期,再過陣子就要謝了。
前陣子李少雲還在心裡惋惜,這麼漂亮的油菜花田,可惜自家沒有相機,不然能拍下來該多好!
這會兒一台相機也好幾百塊,關鍵是它還沒地兒買去,要買估計縣城裡都不見得有,得去市裡。
李少雲隻能心下歎息。
這天李梅家諸事齊備,請了好幾個同學來家裡幫忙插小苗秧。
李少雲也是其中一個。
都是村裡人,基本都認識,隻不過就是走的遠近罷了。
李梅家今年育有三斤多種子,她們家人口比李少雲家少點,分的田地也少一些。
要是李少雲家,去年就育了四斤多種子。
想想那一粒粒的種苗,都需要人工給它栽到苗床上,費的功夫真不算少!
大人們這會兒的粗手指還真不見得多好使,就孩子們的小手這會兒顯得格外靈活。
當然也得分人。
有的人手速快,一會兒工夫,麵前的苗床就整整齊齊栽了好幾行,再沒多久栽完半畦苗床。
一畦苗床分彆是兩個人栽,一邊一個。苗床稍寬,大人們栽的時候都不能兼顧,更彆說小孩子,所以索性一邊一個,這樣栽起來不會覺得時間難熬。
一畦分成兩半,一人負責一半,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眼見著一會兒就是一畦。
李少雲跟著李梅往田裡走。
今天天氣不錯,稍微有點陰天,沒有大太陽,乾活兒的時候不會曬得慌。
李梅媽媽今天在家給大家做飯,沒有跟來。
這會兒大家都是換工,自然是沒有工錢的,但乾活時管飯肯定是必須的,這是規矩。不然就給人留下摳門又刻薄的印象。會被人笑話許久。
新育好的苗盤上,小秧苗長的翠綠翠綠,根須白生生的,看上去就很讓人喜歡。
摸上去也是毛茸茸的,好幾個孩子都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一摸。當然,都是有分寸的,不會使大勁兒,就和摸月窠裡嬰兒的小手一樣。
李梅爸爸端著苗盤,另有幾個也幫忙端了剩下的幾盤。
李少雲手裡拿著秧凳,準備下田。
這東西長的和超大號釘子似得,隻不過T上麵那一橫較長較寬和凳麵一樣,便於插進泥裡的時候坐下來,還不會硌著屁股。
上一世作為北方人、又是個城市鄉巴佬的李少雲還真沒見過。第一次見的時候,拿在手裡稀罕了半天。
這款凳子的設計是專為秧母田插小苗秧、拔秧苗的時候用的。
坐的時候也講究個技巧,畢竟它隻有一個著力點。
不過一般也出不了大差錯,因為都是在泥地裡使用。
在泥裡不可能用四條腿的凳子。這種凳子不好放不說,凳子腿短了放不平順,坐下去之後也容易水淹屁股;另外就算是凳子腿長,一陷進泥裡要拔出來也浪費時間與功夫。
最好的就是這種秧凳,隻有一根腿插進泥地,放下去方便,拿起來也不用使力。
要麼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真令人讚歎。
這玩意兒後世在有些較為偏遠的地區還能見到,因為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的限製,還沒有完全淘汰進曆史的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