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懷被太陽曬得熱烘烘的麥子不算什麼,難受的是麥芒刺得人渾身發癢還不能撓,一撓一道紅印子。
被汗水一浸,那感覺真是酸爽!
這樣忙一天下來,晚上有時候人累的都顧不上洗漱,直接倒頭就睡。
第二天早早爬起來接著忙碌。又是一天周而複始的勞累。
這樣幾天緊迫勞碌下來,等麥子都割完拉回家垛好人們才能喘口氣,不那麼著急了!不然年成不好趕上連陰雨,麥粒能在麥稈上發芽!
發了芽的麥子糧站是不會收的,交公糧不成那隻能留給自己吃了!
隻是這種發了芽的麥子,磨了粉不論是做饅頭還是麵條,都無法和正常麵粉比。
小麥發了芽之後澱粉和蛋白發生水解,導致麵粉發粘、麵筋值下降。
做饅頭的時候麵粉不好發酵,而且一出鍋就踏了,成了一個死麵坨坨。吃起來口感更是不好,像是欠把火沒有蒸熟一樣,還有點粘牙。
麵條則無法成形,勉強弄了一煮就成糊。
所以每年夏收的時候,農人都祈禱千萬不要趕上連陰雨,不然這一季的收成就基本砸在地裡了!
麥子收回來之後,雖然不用擔心爛在地裡,但這時候還不能給麥子脫粒,要緊的是趕緊犁地準備插秧。
把收割完麥子的麥茬地撒上一層化肥,有農家肥的,就奢侈地再多施一層。犁地的時候正好連肥帶麥茬子都翻到土裡。
翻完地,接著就是給田裡灌水、修田埂以防滲水。
泡一晚上看田裡不再滲水之後,開始耙田。
這一套工序都需要牛,不管是犁田、耙田,都需要畜力。人們都把牛當成家裡的寶貝,小心伺候著,畢竟關乎一年的收成。離了它還真不成!
這會兒農耕機械遠沒後世那麼發達,就算有機械,人們也沒那財力置辦這些農具。
所以大部分的活兒就是人和牛一起乾的,一個季節下來,真的生生累得人能脫一層皮!
後來慢慢才有了拖拉機耕田收割什麼的,逐漸替代了耕牛。
但這一過程也需要時間,十多年後才基本淘汰了畜力。
不過,有些偏遠地區機械上不去,還是需要畜力。就算是二十一世紀以後,依然如此。
也不怪李媽不喜歡乾地裡的活兒。累的半死還掙不來錢,擱誰也不喜歡啊!
肥施上,田耙好了,水也灌好,剩下就是栽秧了!
之前栽的小苗秧,這會兒已經長到小腿肚高,可以拔了插到大田裡了。
拔好的秧用稻草捆成一束,用專用擔秧的挑子挑到大田裡,一把把扔到大田裡,扔完開始插秧。
等田裡這些都完活兒了之後,人們還不能歇著,這會兒又得忙著給小麥脫粒。
趁著天氣晴好,趕緊的把麥子脫好粒,曬乾、交公糧,剩下的入倉。
好在這兩年脫粒機占了主場,再不用牛來拉碾子脫粒了!
不然光是脫粒這一環節,就又得忙活小半拉月!
油菜歸倉,麥子脫粒交完公糧,水稻插到大田裡,這一個季節才算忙活完。
其他的活兒都是零零碎碎的,不用這麼奔命一樣。
龍口奪食說起來是一句話的事兒,可其中的辛勞,也就隻有在地裡乾活兒的莊稼人才知道!
前前後後忙活差不多一個多月近兩月,這麼長時間操勞下來,大部分人都是黑瘦黑瘦,老蒼不少。養好一陣子才能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