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的話剛一落音,就有人按捺不住高聲道:“糧食還能怎麼辦?留夠家裡嚼用,都賣了唄。今年的糧價比往年高很多,就算我們減產,最後到手的錢也不會比往年少。” 朱孝武看了一眼,是朱老四。他們家本就是村裡比較富裕的,如今還找了個在市裡當官的媳婦,感覺自己腰杆子一下就硬了,什麼事都愛插上兩句。 他也不生氣,犯不著。隻是反問道:“你媳婦是市裡的領導,你就沒從她那裡聽到半點消息?” 朱老四有點得意,站起來抖了抖那一肚子肥肉:“她說過的消息多了去,我怎麼知道你說的哪個?” 朱孝武磕了磕手中的煙杆,耷拉著眼皮:“這麼多消息也沒見你跟大家夥說一個。你還是留著自家用吧。” 底下有人笑出聲,朱老四一張老臉憋得通紅。 “好啦,言歸正傳。據慶峰得到的消息,以後幾年的氣候都不會好。不光是今年,以後幾年日子隻會一年比一年難過。他的意思,大家打下的糧食都不要賣,萬一遇到象建國初期三年大饑荒那樣的情況,大家好歹手裡都有糧,日子總能過下去。” 就象一滴水掉進油鍋,底下立刻沸騰起來。 有人相信,就有人懷疑。巫慶峰還沒在村裡建立起威望,而且相處得又少,要不是村長在這,這些話說不定一個信的都沒有。 “村長,這氣候還能差成什麼樣?咱們有田,就算每年隻種一季,也足夠家裡一年嚼用,怎麼也不能餓死人吧?” “今年糧價這麼高,不賣的話,今年減產的虧損誰給我們補?” “不如這一季的先賣,下一季的看看情況再說。米放久了會陳,家裡留太多也沒用。” “以後要是天氣都這麼不好,每年都得減產,那糧價會不會越來越高?那豈不是我們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 “是啊是啊,咱們都有地,怕什麼。要是連咱們都沒活路,那大城市裡那麼多人不都得餓死。” “沒錯,我看還是按先前的來,留夠自家的,其他的都賣掉。” “這話真假還兩說。再大本事還能預先知道幾年後的事情?彆是糊弄我們吧?” 巫慶峰在一邊聽著,心裡不住冷笑。 他跟村長透露這些消息,本就沒打算所有人都相信。他們的日子過得好不好,都跟他沒關係。他現在囤積的物資,足夠他跟煉瑤用上幾十年。就算加上林寶和胖嬸一家也不是問題。 至於村裡,跟他關係好的,完全可以私底下透露,還不用擔心消息泄露。 隻是看著好歹一個村的人,瑤瑤又對千歲村很有感情,不想她以後難過,這才肯說出這個消息。當然,順帶著還能收點恩情,讓以後日子更好過點的想法。 想到這,他往前站一步,高聲說道:“我隻說出自己得到的消息。你們信不信,都跟我沒關係。以後的日子過得好不好,也跟我沒關係。我隻說三點:一,不要賣糧,還要多準備吃的用的囤在家裡;二,今年冬天會很冷,多備棉衣棉被和煤炭柴禾;三,收了這一季的稻子,下一季不要再種水稻,種些收獲期短的糧食作物。” 說完,也不管下麵怎麼議論,拉起煉瑤的手就要退場。然後又想起什麼,回頭加了一句:“家裡有人在外麵打工的,趕緊讓他們回來。” 等巫慶峰一走,村民們就將朱孝武給圍住了。 有村民問:“村長,他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讓人回家?不回家會怎樣?” 這個答案朱孝武也不知道,但他想著巫慶峰這麼說,肯定有他的道理,想了想道:“大城市人口多,以後糧食緊張,買不到米不是隻能餓肚子?聽說有的城市已經開始限購糧食,據說很有可能以後要憑本地戶口本才能買。到時候這些外地去打工的不回也得回。再說糧價漲了,這到外麵打工的意義也就不大,掙這幾個錢還不如回家種好自家的地。要是糧價真這麼漲下去,打工的那點錢還不夠塞那個窟窿。” 眾人默默點頭。今年災害不少,外麵一點也不安全。家裡有出去打工的,多少都有些擔心。以前金水家的兒子巫一鳴不就是差點回不來嗎?如果糧價真能漲上去,外出打工確實不如打理好自家幾畝地。 又有人問:“他說不讓我們種稻子,那要種什麼?為什麼不能種稻子?我們村每年兩季種了多少年,他說不種就不種?” “是啊,村長,咱們村還沒這先例,不種稻子種彆的。總不能種菜吧?這麼多地都種菜,敞開吃也吃不完啊。” 朱孝武皺了下眉,這事巫慶峰跟他商量過,他還是知道原因的。便回答道:“不是說了,還是種糧食作物,隻是不種水稻。聽說今年冷得快,下一季還種水稻隻怕等不到熟。玉米、紅薯、土豆都行。” 大家都不做聲了。千歲村從來都是種水稻,其他的象玉米、土豆、紅薯也種過,不過是種在菜地裡圖個新鮮,從來沒想過要大麵積去種。大家都不太會種,小麵積種著玩還行,沒種好就沒種好,也不心疼。要真是大麵積種,也沒人有經驗,萬一沒種好,那就是整整虧了一季的糧。那可不是鬨著玩的。 這樣想著,於是很多人都沒把這事放心上。自己該怎麼做還怎麼做。話題又岔到其他地方去了。 “不知道今年會冷到什麼程度。去年前年倒還好,暖冬。總不會一下子比北方還冷吧?” “我覺得不會。咱們這裡三麵環山,再冷也有限。家裡多準備幾床厚被子就成。” “那要去買煤嗎?” “買點吧。反正這東西也放不壞,平時也能用,隻是占點地方。” “說的是。除了糧食,還要準備哪些吃的用的?” “用不著吧。家家都有糧,也不會怕餓肚子。菜也自己種,雞和豬也能自己養,吃新鮮的多好。” “得吃鹽吧。多買點鹽放著,這個也不會壞。村長,叫你家二小子給咱們捎點鹽回來唄。” 朱孝武點頭:“你們每家要多少,寫個單子給我,回頭我讓他一起送回來。” 於是村民們頭碰頭,開始商量各家要多少鹽。想起彆的,也一起加了上去,最後列了一張長長的清單出來,交給了朱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