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自留地總共隻有七分五,因為當時是按照人頭分的,他們家當時隻有老大一個孩子,一人二分五的地,他們夫妻倆加上老大總共才分了這些,要是那個時候老二老三早出生兩年,家裡便能多半畝的自留地。
這七分五的自留地,其中兩分的地種了參,其他地方都是種了其他東西。不是家裡不想多種,而是沒有精力,種山參是個精細活,就算老大他懂這個,但是也得費不少精力,所以考慮再三,山參才種了大約兩分的地。
隻是挖出這一分半自留地裡的山參也是費了老大勁了,因為一個個都是筷子樣的粗細,要慢慢一點一點小心挖才行。
這塊地平時都是大兒子李元青照料的,因為這山參雖然不怎麼名貴,但是好歹也算是一樣藥材在,而種植這個正是李元青的老本行。隻是李元青這會到底還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所以這最後重活自然是得他們夫妻倆做父母的做了。
好在雖然麻煩一點,但是夫妻兩人一起動手,不到一個小時也都弄好了。這會兒他們也不著急稱重,這還得明天再在院子裡大太陽下使勁曬一天呢,到時候才好稱好重量去供銷社賣。
六月的太陽已經很足了,山參放在院子正中曬了一天之後,都縮水了一圈,原先還有筷子粗細呢,曬完之後有的細的就跟線一樣。
林穀蘭進屋拿了杆秤,直接將大半麻袋的山參掛上去稱了稱,今年比去年還多了三斤呢,這一次足足有四十三斤,一斤七塊錢,這麼一算,今年大概能賣三百零一塊錢了。
不過今年既是多收了三斤,索性就把這三斤留下來,一斤自己家吃,剩下的兩斤一斤送到爹娘那邊,一斤林穀蘭打算寄到省城去。
她穿越的這個原身,雖然父親和後母不太厚道,但是奶奶卻是極好的,當時雖然她沒能阻止原身這個大孫女被後母算計到鄉下去,也知道自己是管不了小兒子了,索性直接請了一幫親戚掰扯這件事,讓兒子保證以後每月會定期給在鄉下的孫女寄五塊錢去,之後便氣哼哼地搬去跟大兒子住了。
林穀蘭在穿越過來的時候,的確是收到過原身父親寄過來的錢的,隻是隻持續了幾個月,大概是那邊後母占了上風。
不過沒過幾個月就又接著收到一些幾分幾毛湊起來的兩塊錢和十斤糧票,林穀蘭稍微一想就知道這估計是奶奶寄過來的,她一個老太太,跟著大兒子住,能拿出這些就已經不錯了。
林穀蘭既然是承了這份情,就自然要回報回去。而鄉下雖然苦了點,但是這物資方麵實在是比城裡多不少的,林穀蘭也不吝嗇,糧票什麼的半年托人寄回去一次,紅薯那些粗糧也會托人捎過去,一年也寄一次錢,雖然不多隻有二十塊,但是這對老太太來說夠了。孫女在鄉下過得好,還有能力回來孝順她這個奶奶,可不是欣慰嗎?
而林穀蘭給這麼多也是想向大伯那邊表明,雖然奶奶跟著你們住,會寄東西寄錢給我,但是我不是白要的,我有能力還回去,你們也不用為了這個跟奶奶離了心了。
還好,雖然林穀蘭她父親是個不著調的,但是這大伯卻是好的,之前老太太能給鄉下的孫女寄東西也是他跟媳婦默許的,畢竟大侄女的確是苦了點。後來見到大侄女在信裡說自己過得好,他也就放心了。
林穀蘭這次就打算寄個一斤參回去,雖說這參不是人參,但到底也是參,寄過去讓大伯一家燉湯,這對老人身體也好點,多滋補滋補。
不過林穀蘭卻發現,在自己打包參的時候,閨女一直盯著柵欄裡的雞看,一下子也不移開,就那樣住住地盯著。
林穀蘭有些奇怪,往常閨女最喜歡在她乾這些活的時候圍在身邊看著了,怎麼今兒個改性了,居然跑去看雞了?平日裡可沒見閨女對那雞感興趣,相反還因為怕雞啄她,半點都不敢靠近呢。
作者有話要說:晚安~
PS:工業票農村也是沒有的,一般隻有城鎮居民才發,大概沒二十塊工資發一張,一般縣城職工一個月可以領到兩張工業票
山參這個是我爺爺講我聽的,正好是七零年初,家裡自留地就是種了一點山參的。那個時候家裡就隻有我爺爺奶奶兩個壯勞力,要養我爸爸和姑姑四個孩子,種山參賣的錢可以說是幫了家裡大忙了。
或許看到這章有人會說自留地裡不能種經濟作物,但是這個是根據地區來看的,有的地方管的鬆,就是可以的。
而且在那個時候的供銷社,也是收這些東西的,除去山參之外,還有芝麻、蓖麻等,供銷社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