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在近代是有很大變革的,以《大國崛起》為例,在史學變革之前,這樣的作品是不敢想象的(就算沒有視頻,隻是文稿形式也不可能)。因為近代以前的治史理念和之後的治史理念很不同,這就像是《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體例一樣,對於當時生活的的人來說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然後後世因循之。
生活在後來的人感受不到這種變化的意義,但不代表這種意義就不存在。
許盈在經過一番考量之後就決定用《大國崛起》的方式論述戰國七雄的崛起!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互關聯’,以及引入‘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多種因素——一國興起不隻在於這一國,與當時所處的種種內外部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至於推導崛起過成,則需要追根溯源,從方方麵麵來分析。
這對於此時的‘知識分子’而言,恐怕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不過士人中的精英分子接受能力一般都比較強,許盈並不擔心裴慶會覺得這樣寫有什麼問題。事實上,如果裴慶對此接受良好,許盈可能還會主動推動這些文章傳揚出去,這有利於‘揚名’。
想要為名師,必然要有大名...而揚名這種事,很多人都是從小做起的!
比方說,漢時的一個個地方孝廉,除了極少數表裡如一的,很多其實都是天生演員,孝行、德行那是從小就開始積累,時間久了名氣也就有了。此時也差不多,很多世族子弟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家族中的長輩就有意無意幫助出名了。
這可是‘出名要趁早’的現實版演繹!
許盈寫幾篇文章出來,隻要文章質量過得去,自然會有相善人家的長輩出來品評,因為他的年紀的原因也很難會有什麼差評。稍加包裝一番,他就能迅速立起‘神童’的招牌。
倒也不用擔心這樣太超常,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神童。這個時候七歲寫得上佳詩文,**歲能提出利國利民主張的孩子自然也是有的。許盈和這些神童站在一起,雖然這樣的孩子不多,但也絕不到‘僅此一份’的程度。
許盈選擇齊國作為第一篇,最近並不像裴慶想象的那
樣,都在詳細研究齊國曆史...這個時候離戰國時代雖然近一些,很多史實卻不一定會比現代更可考!受限於信息傳播與收集的困難,一個現代人想要了解齊國建國到滅國的方方麵麵是佷容易的。如果不嫌艱澀的話,各種非常深刻的大部頭也是唾手可得。但換在古代,那就是另一種難度了!
許盈手上能研究齊國的書籍不多,除了《春秋》、《太史公》等史書之外,還有一些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術成果,多多少少也會提到齊國相關。畢竟當初稷下學宮就在齊國,在那裡講學的學者、學習的弟子,這方麵有所記載也很正常。
聽起來很多,但相比起後世浩如煙海的研究成果就不夠看了。
那麼多現代曆史學者專注於研究這些,又有龐大的資料庫做支撐,很多這個時候不為人所知的曆史細節都能考據出來!再加上考古研究的成果,現代史學的科學方法論,這些都極大促進了曆史研究成果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