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盈更多是在梳理上輩子所學...上輩子所學的東西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回憶起來,所以他也隻能儘力為之。
至於實在記不起來的,他才無奈地選擇通過手邊現有的‘史料’進行彌補,也有通過這些看能不能多回憶起一些的想法。
說真的,這樣一來,文章還沒寫幾個字,他治‘齊史’水平先飛快提高了起來。
至於文章,他大概就是開了個頭的樣子...雖然才剛開頭,但也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比如他先引入了‘黃帝紀年’。這個時候史家常常提年號,沒有年號的時代也往往稱‘某某幾年’,這個‘某某’往往指的是天子、國君,就是以這些人在位年份來算的。
這個法子有的時候其實很麻煩,因為如果不是對曆史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隻聽年號的話有些東西都會被模糊。讀史的人把握不準精確的年份,貌似隻要查一查各位皇帝的年號就好,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這就像是小學學算數時不許用計算器,有些人覺得不能理解,人的先進性不就在於會使用工具嗎?但有的人卻是明白的,計算這件事,如果自己不算,很多時候對數字是沒有感覺的。完全沒有經過計算訓練的人,也就喪失了對
數字的敏感。
許盈當然不可能引入公元紀年,考慮一番之後他乾脆請出了黃帝紀年...黃帝紀年最重要的就是推算出黃帝即位的年份,以此為起點捋順之後的年份。這個工作倒是不難,因為《漢書·律曆製》上就有記載。
這也是乾支紀年法能夠存在的基礎,畢竟如果沒有確定哪一年為第一個甲子年,之後要怎麼循環呢?
另外,《齊國論》的實際內容,才開了點兒頭——許盈從很久以前齊國還沒建立開始說起。
自然環境對人文曆史的塑造在現代並不是一個多新鮮的觀念,比如說史學家們就提出現代文明可能出現在亞洲,也可能出現在歐洲,但不可能出現在美洲!這是因為美洲是南北縱列的大洲,意味著一種作物很難像亞歐大陸一樣完成適應傳播,適於馴養的牲畜也是如此。
而這恰恰是文明的基礎。
許盈論齊國,但卻不從齊國說起,而是先從齊國的自然環境開始。很多問題從人文上找原因,把人的腦殼想破也想不到答案,但從地理自然上解釋,卻是那樣簡潔又有力!
對於裴慶的‘催作業’,許盈第一次沒有乾脆利落地往外掏。而是活像個不勤奮的學生,麵對家長詢問暑假作業時一樣,顧左右而言他。
最後逼問的不行了,也隻能是點頭又搖頭:“在寫啦、在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