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第 68 章(2 / 2)

麒麟兒 三春景 5149 字 9個月前

大名鼎鼎的商鞅在魏國是就是侍奉公孫痤的...公孫痤是魏國的相國,死的時候為國君推薦人才,提到了商鞅。說了曆史上非常著名的那句話,衛鞅這個人很有才華,要麼就用他,不用就殺了他。

不然去到彆國,這個人一定會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

隻能說古人真的很喜歡立fg,最後果然一語成讖。

而戰國時的風雲人物,比如說吳起、公孫衍、張儀、範雎、孫臏,不一定都是魏國人,但都來自魏國(很長一段時間待在魏國學習或者從政)。可以說他們必然受到了魏國很大影響,而這些影響追源溯流,一大部分都是西河學派的底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中所說‘公孫衍、張儀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公孫衍和張儀都是魏國人,受西河學派的影響不會小。而這句話又何必隻說公孫衍和張儀呢?事實上,擴展到整個由西河學派開始,更加積極謀求進身的士人階層都可以!

他們是那個風起雲湧年代裡,藏在各個諸侯身後,真正推動世界變化成後來樣子的角色!

魏國,因重視文教、重視人才,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中心,然後向其他國家擴散這種文化影響力——那可能也是魏國最輝煌的年代了,至少從文化上做到了其他各國宗主國的位置。

許盈在《魏國論》中斷言,魏國的強盛,從魏文侯拜子夏為國師,西河學派建立,士人紛至遝來,決定學而優則仕,就已經決定了!

無論什麼世道,文道昌盛、教育大興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許盈著重提出了這一點。

教育這件事不當吃、不當穿,花銷還不少,此時皇室衰微,周邊又都是一些漢化程度還不夠的胡人政權。於是在教育這件事上,真是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地方庠序早已荒廢就不說了,就連太學也是名存實亡!

現在還能讀書的,都不是一般人!讀書的人家就算是看著窮苦的門第,問其先祖,估計也是頗有來

頭。真正的平民出身,若沒有奇遇,估計都不會有讀書求上進的想法!既是沒有這方麵的概念,也是不敢想。

許盈在《魏國論》中所說,也有警醒如今的意思。

而如果說魏國之興還隻能說是旁敲側擊地‘警醒’,那魏國之衰就是劈頭蓋臉而來了。

魏國是產出了那個時代最多的人才,其他國家在變法這件事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魏國的影響!或許沒有魏國種種,其他諸侯國也會逐漸找到時代的出路,但那個時間可能會往後推不知道多少年。

曆史的必然是進步發展,但必然之中也有偶然。

然而就是這樣的魏國,卻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才,最終落一個‘與他人做嫁衣裳’的結果...這些離開魏國的人才在未來,往往也是傷魏國最深的。

魏國人才庫養活了半個戰國,此誠不我欺。

這就是魏國之殤了,也是根植在魏國根子裡的糾結。他們的君主既明白人才的重要,所以有了西河學派,所以有了大批平民出身的重臣。與此同時,又不能完全信任平民出身的人才,隱隱中擔心他們不能忠誠於魏。

看看魏國曆任相國人選就知道了,多的是魏成、魏齊這樣的公族公子,而如公孫痤,那也是魏國貴族!

這種糾結在一開始時就展露出來了,魏國的‘開國之君’,也是一代明君的魏文侯,他先後有三個國相,李悝、魏成、翟璜。其中既有平民出身的士人,也有王室公子,這是雨露均沾,隻看才華,不論出身?

或許有這個意思,但決定第二任丞相時就在魏成和翟璜之間猶豫,其實已經很說明情況了。

這種糾結是刻在魏氏骨子裡的!

魏氏也不愧是晉國的實際傳承者,大概是魏國王室內部爭鬥激烈,最終導致國君失去了王室力量的保護,被公族們瓜分,這給了魏氏極大的教訓。所以魏氏特彆注意任用‘自己人’,對於‘外人’,哪怕是和公族關係緊密的貴族都有些猶豫,更不要說魏國平民,甚至是外國人了。

魏國產生的人才不能為魏國所用,人才在魏國逐漸沒有了出頭的機會,隻能向外尋求出路——關於平民出身的人才沒有出路這一點,如今何嘗又不是如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