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127(2 / 2)

這個荒唐到極點的要求震驚了滿朝文武。從沒聽說哪個皇帝要求妃嬪們自掏腰包帶薪上崗的,就是原本不摻和的官員都看不下去了。

朱強一言難儘地說:“陛下,這……從來沒有這樣的規矩,傳出去惹人笑話!”

搞得他們大齊多窮一樣。

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是啊,陛下,這……這不符合規矩!”

周嘉榮挨個點名:“朱尚書、王太師、張大人……規矩都是人定的,沒什麼合不合適的。朕的銀子拿來養士兵官員還能替朕守護治理江山,養這麼多女人做什麼?皇後又不是不能生。但既然你們堅持,朕便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你們選吧,選好後,找太後,她會安排入宮的事。退朝!”

說罷,起身便走了,根本不給大臣們說話的機會。

大臣們完全沒想到他會來這一招,麵麵相覷,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陛下的意思很明顯了,選秀完全是滿足大臣們的要求,他不會參與,也不會掏一分錢。

可這本來就是為陛下選的,他完全不參與這還算什麼事啊?

就連幾個家中有適齡女兒的大臣們這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一口氣堵在心上,咽不下去,吐不出來,格外難受。參選吧,那選秀的錢從何而來?女兒進了宮,照陛下這副態度,很可能是獨守空閨的命,白掏一筆銀子折進去一個女兒不說,恐怕還會被人指指點點。

更重要的是,選秀冗長,要費不少銀子,陛下不許國庫出錢,那這筆錢誰出?

誰也不想掏這麼大筆銀子啊,能不能成事不好說,搞不好還會招來陛下的猜忌。

但讓他們就這麼放棄了,大臣們也不甘心,於是有人找上了徐家,讓其去探探徐太後的口風。

徐太後看到娘家小弟,冷臉道:“哀家說過什麼?陛下心明如鏡,隻要徐家老老實實的,做該做的事,陛下不會虧待哀家,不會虧待徐家的,你們竟想將姑娘塞進宮,是嫌哀家這兩年的日子太好了?”

“不,太後娘娘,當然不是,這……臣就是問問!”徐小弟連忙否認。

徐太後根本不相信這話,若無利益相關,家裡何必派徐小弟來摻和這件事。家族的心思,她也猜得到幾分,不過是擔心她哪天死了,徐家的榮華富貴也就到頭了,因此想送個女兒進宮繼續維持著皇親國戚的身份。

說到底,還是這幾年陛下敬重她這個嫡母,對徐家也有不少的封賞,讓徐家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比之徐太後做皇後那會兒還舒坦,所以讓徐家生出了更進一步的心思。

這種事在曆史上並不新鮮,但徐太後是了解周嘉榮為人的,極為不讚同。看在娘家人的份上,她語重心長地說:“陛下是個有主見的,若是他有這個意思,自會向哀家透露一星半點的。既然陛下沒這個意,你們硬塞人進來,消磨掉了哀家跟陛下的情分,以後你們的日子就好過了嗎?你們看看穆家,那是陛下嫡親的外家,穆家就沒有女兒嗎?他們可曾摻和進這件事中?可有想將女兒送進宮?”

徐小弟呐呐地張了張嘴:“可是……咱們……”

徐太後厲聲打斷了他:“夠了,做人要知足,家族平安富貴還不夠嗎?不要讓野心衝暈了頭腦,最後再後悔就遲了。這事哀家是斷然不許的,若你們再敢摻和此事,以後也不必進宮看哀家了。”

徐小弟看她疾言厲色的樣子,不敢再多言:“太後娘娘,您彆生氣了,咱們會謹記您的交代。”

徐太後疲憊地擺了擺手:“將哀家的意思轉達給大哥。若徐家有女進宮,哀家便去玉泉行宮休養,非重要年節不再回宮。”

徐小弟這才意識到她的決心,訕訕地點頭,耷拉著腦袋,灰溜溜地出去了。

“娘娘消消氣,彆氣壞了身子。”餘嬤嬤端上來一杯花茶,輕聲道。

徐太後揉了揉眉頭,麵色有些冷:“是哀家助長了他們的野心,竟讓他們生出這等心思。可他們也不看看,陛下是什麼,皇後是什麼人,豈是他們能拿捏的!”

奚皇後馬上就要生了,這若是一舉得男,那地位誰還能撼動?她可不止是陛下的皇後,還替陛下管理著東南沿海的大筆買賣,說是陛下的左膀右臂也不為過。而且瞧嘉榮的樣子,可能是吸取了他們幾兄弟的教訓,並不準備生一堆兒子出來,免得以後兄弟相殘,紛爭不斷。

餘嬤嬤勸道:“娘娘您今兒已經將話說得這麼清楚了,伯爺應該會打消這個念頭的。”

去年周嘉榮封了徐太後娘家大哥為長運伯。

徐太後擰著眉頭:“希望吧,這段時間徐家再有人遞帖子,通通回絕,哀家一個都不想見。”

也是該給他們潑盆冷水,讓他們清醒清醒了。

徐太後的警告很有效,經過商議後,徐家人雖不舍,但想著陛下的嫡親的外家都不冒這個頭,還是按捺下了心思,不再跟這群大臣一起鬨了。甚至長運伯都使上了病遁這一招,以身體抱恙為由請了假,朝都不上了,還吩咐夫人給家裡兩個正值妙齡的姑娘說親。

徐家的退縮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更不湊巧的是,沒幾天,宮裡傳來了消息,皇後娘娘誕下了大皇子,母子平安。

陛下有了嫡長子,大大地安了大臣們的心。

他們之所以支持選秀,也是希望陛下開枝散葉,能夠有繼承人,如今人已經有了,既然陛下不大願意,他們又何必跟陛下對著乾呢?

一批純臣當即不摻和這件事了,這導致朝堂上幾乎沒人再提選秀,選秀便不了了之了。

但這對於大臣們來說,是結束,可對周嘉榮來說,隻是開始。

他堅持將興德帝的妃嬪遣送回家,除了憐憫這些如花一般的女子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裁撤冗沉的後宮人員。

大齊皇宮中目前有一萬四千名宦官,六千多名宮女,總共達兩萬人左右。

前幾代雖有些差異,但也不是特彆大,一直維持在以兩萬人的數目。這麼多人,每日的吃穿用度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宮殿的修繕維護等等,每年光是後宮的支出便高達幾百萬兩銀子,都夠養一支軍隊了。

以前齊靈帝在位時,後宮有名有份的妃子有好幾十人,再加上皇子公主十幾人,也算是有幾十個主子。但如今將齊靈帝的妃嬪清理出宮後,後宮真正的主子目前便隻剩兩宮太後和幾個生育有公主的太妃,還有帝後和大皇子這些人。

對於這些有生育的太妃,周嘉榮又下了一道旨意,允許其出宮到子女府中榮養。

這個命令有些新鮮,因為興德帝的兒子除了年紀最小的老七,其他的不是死便是廢了,剩下的都是公主。周嘉榮下這道旨令意味著她們也可以去公主府上養老。

雖然有些出格,可在皇家也不算什麼大事,公主府也是以公主為尊嘛。對於太妃們來說,能夠出宮跟女兒外孫一起生活,那可比留在深宮中強多了,一個個都感恩戴德,表示願意出宮。

最後隻有兩名太妃留下了,一個是女兒早逝,還有一個女兒遠嫁,不在京中。

加上他們倆,現在皇宮中也隻有七名主子,完全用不著這麼多人伺候,但周嘉榮也沒一蹴而就,而是慢慢來。

元興三年夏,他下令宮中凡是四十歲以上的太監、二十歲以上的宮女,都可自行出宮歸家,宮裡還會給一筆安置的銀子。太監十八兩,宮女八兩,多年當差,隻要是有成算的,手裡應該也還積攢了一筆銀子,出宮後太監省著花應該差不多夠了,宮女還年輕可婚配嫁人生子。

當年便有兩千多名宮人出宮。

次年,他又將年齡標準放款,太監提前到三十五歲,宮女提到十八歲,凡是自願出宮的,皆可獲得安置銀子。

這一年又有三千多人出宮,不過大多是宮女,太監相對較少。因為太監是閹人,年紀又大了,很多進宮多年,都不知老家還有沒有父母親人在,出宮也不知道做什麼,還不如留在宮中。相反,宮女都還年輕,身體也是健康的,出宮還可以趁著年齡不大挑個好人家。

其後數年,陸續有太監宮女出宮,到元興十八年,齊宮中宮女太監的人數隻剩下了三千名左右,此後也常年維持在這個數目左右,極大地減輕了國庫的支出,還釋放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入越來越需要人人丁的手工業。

元興三十年,也就是周嘉榮五十歲那年,他宣布退位,將皇位讓給太子。在退位前,他還下了一道影響大齊皇室數百年的聖旨,子孫後代,凡登高位者,過五十需退位讓賢給子孫後代。以防皇帝老了,棧戀權勢,追求長生之道,昏招頻出,也防繼任者遲遲看不到希望,父子猜忌相殘!

元興帝周嘉榮治下三十年,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之相。大齊的財政收入也由最初的兩千萬餘兩白銀漲到了六千多萬兩銀子。朝廷利用這些銀子大肆修建各種水利設施,碼頭,道路,還製造了許多戰船、槍炮,讓大齊的武力值也達到了巔峰,周圍臨邦莫敢進犯,皆稱臣納貢。

而且由於從西洋陸續引進推廣了數種高產作物,提高了糧食的產出,人口也呈爆發式增長,短短三十年間,人口便由六千萬人增長到了九千多萬人。西南、西北、東北等地,開拓了大量的荒地,大齊統轄的領土不斷向周邊擴散,不少百姓受朝廷重金征召,遠赴這些偏遠地區開墾定居,耕地也增長了數十萬畝。

更重要的是,元興一朝,手工業和商業極為發達,東邊的海運,西邊的陸運,來往商旅不絕,每日都有數百艘船隻載著滿滿的貨物南下尋求掘金的機會。商業的發展,進一步刺激了手工業的長足發展,尤其是棉紡織業、茶、瓷器,還有雕刻、描漆等手工業。

而且還由單純的手工勞動逐漸往機械化方向發展,江南東南各地棉紡織業極為發達,各種紡織機、新奇的印染技術層出不窮,短短三十年,織布的效率翻了兩倍多,織出來的布柔軟平整,花色多樣還不掉色,運出海後大受歡迎,暢銷多地,成為大齊發展最快的產業,江南有數十萬人從事棉紡織業。

商貿的發展又刺激了造船業的進步,海上貿易的巨大利潤驅使著越來越多的商賈投身其中,船隻,尤其是能夠滿足遠洋航行,有一定攻擊力能自保的船隻成為了大商賈們的追求。朝廷由此在江南、東南沿海開辦了三家大型造船廠,專門建造各種大型的出海遠航船隻,船身最長能達兩百餘米,高三四層,載數千人,船上還配備了略遜於水師的火銃火炮等武器,這樣即便遇到海盜也能憑借強大的火力將其擊退。

這樣的船隊一出,縱橫幾千裡海域,所過之處,莫敢進犯。

後世稱這一時期為“元興盛世”,史學界也有稱這段時期為大齊近代史的前夜,黎明的開端。而周嘉榮也成為了大齊史上最傳奇的一位帝王,他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大齊中期朝廷昏庸無能江河日下的局麵,重新將大齊推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而且其政策不少帶著很濃的法治色彩,甚有遠見,甚至是超出了當時的曆史局限性,像是開了外掛一般。尤其是大齊對周邊異族的文化同化,鼓勵婦女出門工作,大力發展商業手工業等等,頗有現代社會的影子。

因此後人評價他時,有一部分曆史愛好者認為其很可能是一位穿越者。這種荒謬沒法證實的猜測在論壇上卻引起了不少人的支持,尤其是其從十七歲之前到十七歲之後截然不同的兩段人生,更是佐證了這個猜測,為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使得其成為史上最熱門的一代帝王,引得不少曆史學者前赴後繼地探討、考古這位傳奇帝王的各種史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