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購進“大東方號”以來,那艘巨無霸確實在移民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平均每四個月可以為南華帶來多達4萬移民!
但,這隻是理論。
因為明輪的結構複雜,受風浪的影響大,如果船遇到風浪的話,會像鴨子一樣左搖右擺,空氣和水密度相差800倍,龐大的明輪在其中進進出出,很容易損壞。再加上“大東方號”使用蒸汽機可靠性一般,導致每次返航後都要進入船塢維修一個月。
這不,這次返航歸來後又進了船塢。
“可是,主公,這麼大的船,僅僅隻用一個螺旋槳,能帶得動嗎?”
梁明偉有些擔心的說道。
“雖然咱們的船都換了新式的螺旋槳,效率提高了很多,但是我擔心一具螺旋槳不一定能帶得動它。”
其實“大東方號”本身也有螺旋槳,它既有船舷兩側的明輪,也有尾部的螺旋槳,它裝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螺旋槳,它的直徑有7.3米,轉速每分種50轉,不過那個螺旋槳的葉片幾乎等於兩塊“鐵片”,效率當然不可能高到什麼地方去。
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許多機械裝置的性能在人們還不太清楚的時候,就已經廣泛使用了。但是人們在不完全理解它的物理規律和沒有完整的理論分析以前,這些裝置很難達到它的最佳性能。螺旋槳也不例外,在1860年,雖然它在海船上已經得到應用,但是螺旋槳的進步,不過隻是依靠經驗積累和專家們的直觀推理。
就眼下來說螺旋槳的效率儘管已經把明輪甩在身後,但應用在大方東號上,肯定還是有所不足。
“靠原本的螺旋槳肯定不行,要新型的螺旋槳!”
朱先海直接了當的說道。
“新型的?主公,咱們的螺旋槳的效率已經很高了……”
在到嘴邊,梁明偉驚喜道。
“難道主公又設計出了新型漿葉?”
其實南華之前使用的螺旋槳,也是朱先海設計的,不過也就是對原有的螺旋槳稍加一點改進而已,不過即便是如此,也大幅度降低了螺旋槳的振動,提高了船隻的速度。
“見過關刀嗎?”
朱先海問道。
“關刀?”
“對,就是“偃月刀”,我把螺旋槳的槳葉輪廓做成了關刀的外型……”
朱先海提到“關刀槳”,是華夏在螺旋槳技術發展中的一大創造。它是二十世紀在六零年代,廣州文衝船廠一位名叫周挺的師傅他根據自己幾十年製做螺旋槳的經驗,把螺旋槳的槳葉輪廓做成三國演義中關公的82斤重大刀的式樣,他形象地叫它“關刀槳”。它不僅提高了船的航速,而且螺旋漿的振動也會大大地減弱。為了改造“大東方號”,朱先海特意選擇了“關刀槳”。在這個時代他絕對是妥妥的黑科技。
“我估計換上新式的“關刀槳”後,僅隻憑一個螺旋槳,差不多就能滿足它的需求,不過在要先在其它船上進行試驗……”
一一道出自己的想法後,朱先海看了一眼梁明偉手中的圖紙筒,問道。
“咦?你這裡裝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