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軍艦?排水量7000噸左右,航速高達16-18節,擁有200毫米裝甲以及至少四門254毫米艦炮的軍艦,如果有可能的話,為了加強火力我們應該設計280毫米到305毫米艦炮。”
指著圖架上的草圖,魯安達一一道出了他的想法。他的這個想法無疑在這個時代是極其領先的,因為在這個年代,戰鬥艦和巡洋艦之間是涇渭分明的,而他卻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去調整對於軍艦的一些要求,這種理念無疑是極其先進的。
“強大的火力、高航速加上比巡洋艦更厚,但卻稍遜於戰鬥艦裝甲,它們結束在一起就是……”
“戰鬥巡洋艦。”
朱先海笑道。
他的這個理念可不就是戰列巡洋艦嘛。不過與後世的戰列巡洋艦不同,它兩座雙聯炮塔位於艦舯,這與“天龍級”有點兒類似,實際上從1600噸的“伏波級”到兩艘2800噸的“山西級”,都充分借鑒了采購自英國的“天龍級”,隻是進一步完善了炮塔以及船船結構而已。
對於海軍的軍艦設計,朱先海從來沒有插過手,但是現在麵對這個草圖他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問題,從火炮的布置到裝甲帶的分布。在了解到受限於噸位,隻能采用200毫米的裝甲後,他直接了當的問道。
“我們需要是那種敵人很難擊的軍艦,它的抗沉性必須足夠優良,要能夠抵禦現在最大的火炮!”
“那這樣一來,軍艦的噸位就要增加至少3000噸,航速就會降低,而且製造難度也會進一步加大。”
儘管對南華的造船能力充滿信心,但是一上來就建造上萬噸的軍艦,步子會不會邁有點兒大?
“知道城堡嗎?”
朱先海隨手拿起一支筆,在圖紙的一角畫出了簡圖。
“你現在使用的是全艦長的舷側裝甲帶,為了保證裝甲的厚度,不得不縮小它的尺寸,如果加厚的話,沉重的裝甲帶會影響到它的適航性,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思路,就是設計一個裝甲堡!”
隨後朱先海在紙上畫出了一個裝甲帶。
“我們把舷側裝甲防禦區縮短到大約三分之二的長度,中央部分形成一個中央裝甲堡,我們的炮塔、彈藥艙、鍋爐艙和主機艙等主要部位,都由這個長方型的鐵甲堡保護,在裝甲堡兩頭的艦艏艉部分,由水平的裝甲甲板保護,通過增加水密艙的方式,獲得一定的抗沉性,但關鍵還是中央鐵甲堡,隻要它不被擊穿,軍艦就不可能沉沒,縮短裝甲帶的長度後,我們可以獲得更加厚重的裝甲!”
這就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最流行的“中央鐵甲堡”,在另一個世界中“鎮遠”和“定遠”就采用了這一設計,他們在海戰中都表現出了優良的防護性能,飽受152毫米以下炮彈打擊後,無一被擊穿著,艦內的主要設施保持良好,破損基本上限於艙麵,事實證明,“中央鐵甲堡”的設計達成了它們的目的。
這也是為什麼朱先海提出這個構想的原因,一方是因為它是成功的,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技術——這一技術,本身就是這個時代技術,當然更重要的是,前無畏艦時代的什麼“重點防禦”之類的技術,他根本就不懂啊。
“中央鐵甲堡”這個技術相對的簡單直接,從技術上來說沒有任何難度。甚至為了安裝大口火炮的斜角炮塔布局,也被朱先海拿了過來。它的主炮布局包括外觀都跟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很相似,都是斜角布置兩座雙聯裝254毫米主炮,有點像略小一點的“定遠”。
在草圖上簡略的繪出它的主體結構概念後,朱先海笑道。
“這樣一來,我們應該可以獲得一艘裝甲厚重,防禦能力領先、速度較快戰鬥巡洋艦,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