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這裡,即便是最普通的大明男兒也可以豔遇連連,溫柔多情的和女見到大明男兒時,裙帶都是係不住的,在和女們看來,大明男兒個個都是身強體壯,渾身都是腱子肉,一看就是“無肉”不歡的。
越是青春期的少年,就越有某種渴望與衝動。
“在你們的正前方,就是江戶的老街……”
女導遊帶著略為自卑的語氣介紹道,
“就像你們看到的,這裡的建築都是傳統的和式建築,以木製結構為主,儘管簡陋且矮小,但是東瀛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地區,這種輕木結構的建築在地震時,即便是垮塌,也不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傷亡。”
“這也算是優點啊……”
孫文喃喃地自語道,看著車外的這座與華夏傳統城市似是而非的城市,他的心情顯得有些激動。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
雖然帝國的科技發達,經濟繁榮,在來東瀛之前,他們中的不少人覺得,這裡的一切除了和女之外都是不值一提的,在真正來到東瀛之時,他們卻還是難免為受到當地獨特的文化而感到震撼。
第一次來到江戶的孫文,和他的大多數同學一樣一夜無法入眠,甚至接下來的幾天都處於一種相當亢奮的狀態當中。
他們激動與亢奮,並不僅僅隻是因為見到了特殊的文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感受到了帝國的強大與遼闊。
從帝國本土越過遼闊的太平洋抵達東瀛,這樣的遠行,讓他們所有人都深切的感受到了帝國的遼闊,也正是在這樣的遊學之中,這些帝國的青少年們心中的已經形成了一個早期的帝國觀。
什麼是帝國觀?
這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生觀的形成,但可以肯定一點是,當完整的帝國觀在他們的心中形成之後,他們會主動的維護帝國的利益,他們會深知帝國海外省和殖民地於帝國的重要性,並且會千方百計的維護他。
這也是為什麼要開展“帝國遊學”的原因,就是為了促進帝國的青年們,能夠充分的了解帝國遙遠的海外領地和殖民地。
而不至於因為不了解,或者說因為對其的了解僅局限於文字和圖片,因此在未來的某個時期輕言放棄,就像二戰後的英國的工黨政府一樣,那些從未踏出英倫三島的工黨高官們非但對殖民地沒有絲毫感情,甚至壓根就不明白殖民地於英國的重要性,為了換取民眾的選票,以“揮刀自宮”的精神,放棄了英國數百年的基業。
這種“揮刀自宮”讓英國不需要負擔沉重的軍費,不需要負擔殖民地的開支,當他們把那些資金在改善民生為借口投入到本土的時候,大英帝國的命運就注定了,在龐大的帝國瓦解時,英國經濟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走出戰爭的陰影,而一戰結束後,依靠殖民地的輸血與市場,英國隻用十年就全麵複蘇。
失去殖民地民英國從此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歸根結底到底,英國殖民帝國的瓦解,儘管有外部的壓力,可本質上還是因為工黨政府的短視。
對於朱大皇帝來說,這就是前車之鑒,也正因如此,他才會授意官方成立“帝國遊學協會”,這種遊學不僅僅局限於帝國精英的子女,而是涉及到帝國上下的大多數年青人。
海外的遊學,有助他們了解海外,並且形成初步的“帝國觀”,這對於帝國未來的有益而無害。
第三更了,求月票,求訂閱,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