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三個世界07(2 / 2)

但像蕭靈隱這番年輕的士子,一心實乾,著實太少。

“那銘章兄呢?”沈飛又問道。

何安聞之,隻淡笑道:“愚自是不如你們二位,不過身靠家族而已。”

蕭靈隱聽之,默默無言,也不知說些什麼是好。

……

下了山後,蕭靈隱趁著天還明亮,便將今日發生之事,一一記載。

待第二天清晨,他身上另一人清醒後,早起穿衣,洗臉喝粥後,才慢悠悠看起昨日記載的日記。

他掌握這副身體的時候,其實很少結識什麼朋友。

多是遊覽故地,或是讀書,尋得一番樂趣。

對於曾經夜市之遇,他也未曾在日記中寫道,告訴年輕時的自己,這其中原因,他也說不清楚。

這幅身體,一個是年輕的自己,一個年老的自己。

有時候,他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畢竟他早就應該死去,而不是重回到過去,占據年輕時自己的身體。但他又有幾分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曾經的失敗,不願意年輕的自己重蹈覆轍,所以他又默默接受了。

他向來不信神佛,對於自己如番處境,雖有納悶不解,但最終還是淡然視之。

看到日記上那手端正小楷,他隻能一歎。

又如何?他承認他是故意的,故意選擇這家寺院,因為他知道當朝大皇子在此清修。

前世的失敗,早已證實三皇子不是個仁君英主。

的確,他很清楚年輕時的自己算是有些不屑溫吞無能的大皇子,看中了當朝三皇子,後來他自己也確實確實擁立三皇子為帝。他自科舉,便得當朝皇帝親眼有加,頗為照料,甚至被稱讚他有宰相之才。早些年他便因文采不俗,名聲漸起。後來外任為官,多攢經曆,曆經世事,為官為民,更是為民擁戴,更善於結交好友。朝中上下,不少人員皆是他的朋友。

待入了館閣,他得帝王親眼,知製誥,為帝王起草詔書,頗受看中,官位不斷升遷,最後帝王去世,更是連同師長好友,擁立三皇子。

本是英君賢臣,他之才華,又被登上帝王之位的三皇子看好,自然而然,他也便順順利利當上了當朝宰輔,隻是,他沒想到原來權力竟是如此令人著迷,而曾經看好的仁君英主竟是如此的不堪入目,他後悔了。

後來……帝王身死,他連同皇後,擁立不過幾歲的少帝。

晉朝曾有帝王言“朕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身為士子,定是要侍奉君王左右,治理朝政。

可是對於那個時候的他來說,曾經受師長教導,詩書傳頌的忠君思想早已消之殆儘。

大權在握的他,聯合朝中大臣,成立內閣,架空皇權。

他曾經的至交,典型的忠君之臣,罵他“天生反骨,不配為相,辜負帝心。”。

對了,那人和自己,還有沈飛,同一年中了進士,曾經是那麼好的朋友,一同出遊踏青,在外為官時,互寄詩信,聊以慰藉,最後卻漸離漸遠,甚至那人臨死之前,還對自己孩子罵著自己,說自己是天下最大的禍害,誤國之臣。

其實,也許吧,也許他說的也有幾分對吧。

至於沈飛,他的好朋友,他的得力下屬,他的至交之一,卻也是因為自己,在外為官,毒害致死,抱憾而去。

他失去了那麼多那麼多,才換的那片新天地。

那又如何,他不怕,不怕背負罵名。

他隻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是有利於天下百姓的,那就夠了。

他的思想確實是超前的,但也確實得到了一大部分士大夫的擁戴。

但那還不夠,他還是遭遇了背叛。現在想來,他動的還是太快太過了,以至於爭端不斷。

如若緩緩行事,用這一生,去實現自己所作所為,又該如何。

重來一次,他定要更加小心行事。

……

話說三人自從此次上山,聊了不少,也算是互相熟知了。

後下山時,何安居於佛寺,多是讀書,抄送佛經,安享清靜。偶爾與寺廟之中熟識的了真大師,坐談佛道,論古談今。沈飛著實是個耐不住寂寞的,每周都要離開寺廟,邀上朋友,去京都夜市,酒樓盛地,歡鬨瀟灑。至於蕭靈隱,卻是個甘守寂寞的,手不釋卷,刻苦認真,苦讀詩書。

何安閒時在寺院藏書之處,也能遇到蕭靈隱,二人也算多有交際。

了真大師十分欣賞蕭靈隱,每每和何安這個皇子交談之時,時有提及這個書生,多是讚不絕口。

至於何安來此,是因帝王之命,在佛寺為母服喪,抄送佛經。

當朝重佛,佛道影響深遠,佛寺香火不斷,朝中上下,上至文臣大儒,下至尋常百姓,不少是信奉佛道。

服喪雖基本多說是三年,但真正的守喪時間不過二年零三個月。皇子服喪,本不應如尋常百姓之家如此之久,但帝王詔命,自然遵守。

既是守喪,自是簡衣素食,不重奢侈,甚至不近女色。父母去而服喪,是儒道之準則,朝廷規範,世間慣例。除了遵守之外,也無其他辦法。何安對此也樂得清靜,不沾朝事,研讀詩書典籍,考據前人之事,了解地方文化,對於一個前世專研曆史的學者,自然是一大樂事。

對蕭靈隱這個書生,老實說,何安覺得挺奇怪的。

吃食愛好,服飾穿著,觀點看法,確實沒有過大的差彆,與尋常人一般無二。

既是同一佛寺,也相處多了,漸漸也就知道這人忘事的毛病。

大事情,他是清楚,但某些細節上,他卻經常忘了。

何安雖很少和這人提及過多,但他內心其實頗懷疑這人精神分裂。

此時暫且不提,但說一晃三月而過,二人交往越發之深,但頂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直至八月初,大覺寺,來了一個長相頗為貌美,身材窈窕的小娘子,陪同家人上香祈福。

這才扯出一段長達多年的因緣糾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