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儒良給高產的玉米、花生分彆取名“富裕一號”、“富強一號”。
蘇葉被阮儒良這波紮實的技術炫到了,原以為隨手揀了一個騙子,沒想到卻是一個大佬。他極其勤奮,今年每天至少工作12小時,工作結束後偶爾還會給學生上課,難以想象他之前默默無名地教了幾十年書。
收割花生那天陸廠長親自下鄉察看了花生采收情況,他把花生捧在手心裡,小心翼翼地剝開殼。藕粉色白胖的花生籽粒飽滿圓實,一株根係結了很多花生。
“比我們工廠收的花生油料質量好,阮老師辛苦了!”
他嘗了幾顆花生,嘴裡的花生十分清甜、香脆。
他望著遠處一望無際的原野,目含喜悅地說:“我們油廠會跟政府申請,優先采用上溝村的花生作為油料。”
這雖然不會給上溝村帶來實質性的收益,卻證明了富強一號質量很好、適合用來榨油,對花生的肯定比對他說上一萬句稱讚還要來得實際,阮儒良心裡甜滋滋的,他黝黑的臉露出一口潔白的牙。
“好!以後就用上溝村的花生,明年我讓村裡的生產隊多種幾十畝。”
在大夥千盼萬盼,“豐實一號”紅薯終於迎來了豐收。
張英、徐愛華以及若乾領導都來親自觀摩了豐實一號的豐收,村裡人從來沒見過那麼多的領導,緊張卻又熱情。
一大清早,壯勞動力們就忙碌在紅薯地裡,馬根生原本很緊張紅薯的產量,擔心它不如去年好。畢竟去年是十幾個學生精心照料一畝地,今年村裡種了一百畝的紅薯,由社員們集體料理。
不過當第一株紅薯被連根挖起、露出全貌的時候,馬根生打消了這種擔心。
新出土的紅薯無論塊莖個頭、還是一根藤上結果率的都比去年強,全村人都都下地挖了紅薯,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一畝紅薯很快采收完成。
馬根生把一捆捆紅薯放上地磅,周毅負責統計數字,最後他震驚地把本子和筆一扔,抬頭高興地說道:
“豐實一號畝產7501斤!”
這個恐怖的數字震驚了所有人,大家的目光唰地投向阮儒良,去年六千斤的紅薯產量已經足夠嚇人,但今年又再次刷新記錄。
“阮老師辛苦了!希望明年研究順利,再接再厲,早日突破萬斤紅薯。”
蘇葉隔著人群衝他豎起了大拇指。她提前讓人做了大紅花紅綢帶,親手把它戴在了阮儒良的身上。
在過去無數個日日夜夜中,他沒有睡過一天的整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泡在田裡、實驗室。在此之前他研究紅薯已經研究了十年,手稿寫了厚厚的幾麻袋,饑荒的出現更是堅定了他培育高產紅薯的決心。
阮儒良反而把身上的紅綢帶摘下戴在了蘇葉身上。
他碰到了蘇葉,有了一塊地,從此有了栽種夢想的溫床。她替他奔赴海峽彼岸,漂洋過海地弄來了一台顯微鏡,她給他弄來了一個實驗室。
阮儒良微笑地說,“小蘇,謝謝你。”
在場的所有農民都在歡呼,畝產增產一千五百斤意味著平均每一畝地可以多養活四個人,全村種了一百畝紅薯,可以多養活四百口人,這幾乎是全村一半的人口。
壯勞動力們跑過去簇擁起阮儒良,高高地把他舉到半空中。
張英、徐愛華是第一次參觀紅薯采收。張英嘴角盛滿了滿意的笑容,“上溝村工作做得很不錯。”
原先以為這個村子太高調了,現在發現它確實有高調的資本。
紅薯能達到畝產七千五百斤,在如今全國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增產,它能養活很多人口、挽救老百姓的生命!
徐愛華笑得合不攏嘴。
去年,他疑心紅薯產量虛報,現在親眼觀摩了豐收的場景,摻不了半分假。他心裡的疑慮是完完全全打消了。去年徐愛華把數據上報省裡,省裡出於謹慎的態度把這件事壓了下去,報道不見一點水花。隻等它試驗成功,秋薯再推廣全縣。而現在——徐愛華想著馬上就請市裡報社的記者全方麵報道,要熱烈地報道,沒有幾個版麵的刊登都不夠鄭重!
這件事傳出去多光榮!
馬根生笑眯眯地調侃,“去年咱們村太窮,殺不起豬,今年看來不殺都不行了。”
隻可惜大隊豬場裡豬仔還沒長大,烤個乳豬應該也不錯。
這麼重要的日子,還烤什麼乳豬?劉剛聞言馬上去宿舍的後山牽了一頭大肥豬下來。
他們去年秋天養的豬已經喂得很肥了,白白胖胖的,通體肥膘,足足有三百斤重。他讓村裡的壯勞力殺豬、放血,烤了半扇的豬肉、半扇留著做酒菜。
村裡專門做紅白喜事的廚子用它做了十桌菜,在村裡擺了流水喜宴。
蘇葉趁著氣氛正好,同領導說:“今年的糧食交夠了往年的份額,剩下的我們村要留著用在生產和發展上。”
家禽家畜光喂草喂不肥,前段時間村裡養起了魚,哪哪都需要糧食。
馬無夜草不肥,交夠國家的糧食剩餘的部分歸自己,意味著村裡有更多的糧食用於養殖。交夠國家的糧食,剩餘的留給集體這樣才能調動勞動積極性。
過了一會,張英終於說,“好。”
“蘇葉同誌,今年的糧食批給你們,我要求你們村明年糧食產量是今年的兩倍,你敢接受這個任務嗎?”
蘇葉爽快地答應,有什麼不敢?今年村裡的情況稍稍好轉,但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再不濟他們還能領著大夥去開墾荒地!
又換域名了,原因是被攻擊了。舊地址馬上關閉,搶先請到點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