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想想洛葉上學期居然做了這麼多的卷子, 真的非常可怕了——做題速度和所用的時間肯定超過他們的想象。
但是!!
刻苦努力的洛葉成功拉近了和同學的距離, 之前洛葉和他們的距離太遙遠了,她的故事過於傳奇,甚至高疏都比她親民一點,可是現在,大家忽然覺得,原來對方也很努力,刻苦程度應該遠超他們,這樣他們就能接受了。
這裡麵即便還有智商的元素,但是總比高疏那樣冷冷淡淡、看起來輕輕鬆鬆拿到第一名的讓他們覺得親切。
而且對方也很大方, 自己珍藏的題庫都讓他們去複印了, 整個人看起來也沒有那麼冷漠啊。
除了葉萌萌外,也逐漸有人和她搭話了。
然後他們就發現,洛葉真的不愧是數學大佬, 而且她對數學絕對是真愛, 什麼事情都能扯到數學上。
比如說,歐式幾何。
高中所學的幾何都是歐式幾何範疇。而歐式幾何是以歐幾裡得的幾何學作為標準, 歐幾裡得從“經過兩點可以作為一條直線”“所有的直角相等”等五個基本公理出發, 根據理論的推論, 分析出了幾何圖形的性質。
但是他當時的幾何學是不完善的,直到了1898年, 希爾伯特深入研究了歐幾裡得幾何學公理,出版了一本著名的書籍——《幾何基礎》,有了這本書, 歐式幾何的公理開始推廣,影響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一般的學生,學會課本上的定理並且靈活運用就足夠了,一班的同學可以做拓展,知道了以上的內容,豐富了自己的常識。
然後是哲學——洛葉最近的書單有幾本哲學。
哲學悖論,一班的每個同學都知道一點,“孿生子悖論”“說謊者悖論”“烏鴉悖論”還有更為普遍更為人所知的“時間旅行者悖論”。
這些也是他們的“常識儲備庫”,用於作文,或者和其他人聊天。
可是沒有人會把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聯係起來,或者說,沒有人會把哲學和數學聯係起來,哲學是玄奧的,那些理論雲裡霧裡,但是數學是理性的。
洛葉卻成功的把兩者聯係了起來。
這是一堂語文的自由討論課,老師鼓勵他們相互交流,說出自己的體驗,洛葉說出來的內容確是很少人都知道的。
拜洛葉所賜,一班的同學大都知道了希爾伯特,還有著名的《希爾伯特二十三問》,可是再深入就沒有了。
於是洛葉這堂課再次給他們科普了下希爾伯特的著名事跡,“……在十九世紀,數學家嘗試建立以公理為基礎的數學係統,而希爾伯特是想給包含數學體係在內的整個數學領域鑒定基礎。”
“在他的二十三個問題是當中,第二個整問題是證明在算數的公理係統內不存在矛盾。在此之前他認為數學是探索自然的工具,而工具隻要趁手就足夠了,並不需要研究,這個問題是他研究的新方向,即是把數學的公理係統作為本身的研究對象。”
“那這個問題就出現了一種悖論,因為他是想用數學的公理係統來證明公理係統的的相容性。在哲學上,這種對自己開展理性推論是非常致命的,被稱為‘自我指涉引發的悖論’”。
聽到這的時候,思維邏輯差一點的都有些死機了,雖然洛葉口齒清晰,條理清楚,但是她的語速並不慢,所以他們聽到的就是,公理係統,公理係統……
“等會,等會,讓我們捋一捋。”
“自我指涉引發的悖論?”
“聽起來確實有點問題,用自己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
六個人一個小組,除了洛葉和高疏外,其他四個人都有些懵。
洛葉給他們解釋了下什麼叫自我指涉性悖論,“最典型的自我指涉性悖論是公元前四世紀哲學家歐布裡德說過的,‘我正在說謊’。”
這句話本身就充滿了矛盾。如果他確實在說謊,那這句話就不成立,因為這個說謊就是悖論,如果他說的真話,這句話又不成立,因為他說他在“說謊”。
這樣的自相矛盾的話,被稱為自我指涉性悖論。
“這種悖論讓希爾伯特的計劃夭折,而讓他計劃夭折的直接人,是當時的著名數學家哥德爾。”
“在1930年哥尼斯堡召開的會議上,希爾伯特發表演講,‘世界上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我認為科學不可能存在不可知,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這句話現在刻在了哥廷根希爾伯特的墳墓的墓碑上。”
“在他發表演講的前夕,哥德爾推出了‘不完備定理’。”
正是這個定理讓希爾伯特的計劃正式夭折,而這個不完備定理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成果之一。
“不完備定理的證明過程就是自我指涉引發的悖論。”
這也是洛葉最近一段時間的成果,把和數學相關的哲學看了一遍,並且找到了一些極為有趣的理論。
而其他人聽的都懵懵的,在今天之前,他們真的不知道哲學還真的能和數學掛鉤,而且聽洛葉的意思,牽扯還相當的深,希爾伯特多牛啊,他的二十三個問題到現在都極具有影響力,而這樣一個涉及哲學的定理把他的大計給乾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