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 在蒼秀兒努力圖謀北方幽州地區時, 這一年的三月, 曆史記載中的蝗災開始出現。
中國曆史上就是一出災難史, 以蝗災為例, 《中國救荒史》中有記載,秦漢八年一次, 魏晉隋唐五年一次,到兩宋元明, 居然誇張到為三到兩年一次。
而北方是災害的高發地, 因為乾旱可以大幅度提高蝗蟲的孵化率, 至至南方——大叢林裡生態太複雜, 蝗蟲們去再多也是送的, 不敢去。
這次上黨甚至北方的晉陽盆地都為此做好準備,在蝗蟲剛剛孵化出小蟲時, 就開始拿網放雞。
三月是冬小麥返青的時間, 這時的冬小麥剛剛抽出一點綠意,餓了一個冬天的雞鴨雖然會啄青苗,但更多的是吃小蝗蟲,這裡有一點非常重要, 就是絕對不能讓單位麵積裡的蝗蟲超過一定的數量。
因為一但數量超過臨界點, 散居的蝗蟲就會變成群居形,它們會聚集飛行, 個體之間互相借力, 讓無法飛遠的蝗蟲變成能西飛到東的巨大蟲群。
而這時人類的農業活動是災難的重要推手, 因為裸露的土地更容易乾旱,更容易讓蝗蟲產卵。
汾河盆地到上黨盆地都為這次的蝗災全力動員。
一但觀察到蝗蟲聚集,就立刻拿出去年織好的蟲網,儘可能的捕殺蝗蟲。
所有農田附近都有小的煤煙堆,這些煙霧天然就可以阻隔蟲類,雖然對麥草也有影響,但總好過被吃得精光。
去年存欄的雞鴨全線上陣,總而言之,一定要把這次的損失降到最低,隻要蝗蟲飛走,那就一切好說,飛不走,就戰鬥到底。
這次的戰鬥時間並不長,很快就被壓下去,但大家都沒有把心放下。
因為曆史記載,這次大災是“自幽、並、司、冀至於秦雍”,也就是從幽州冀州還要過來一波,然後經過並州,去到洛陽一帶,然後去西邊的陝西,一直吃到甘肅才算停止。
更過分的是夏春這波過去時,它們還會沿途產卵,然後等到秋天,再來爆發一波。
這就是曆史中的夏蝗和秋蝗,非常惹人生厭了。
上黨和汾河這波小蝗蟲被撲滅後,大約到了四月,在河南河北一帶吃飽長胖的大蝗蟲們已經過來了。
玩家們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做用。
他們在沿途都設立了觀察點,並隨時播報進度。
……
“幽州薊縣失陷,蝗蟲密度為每平方米有2000隻左右,飛行速度為每小時十公裡,夜間停飛,每日飛行十小時左右……”
“這些蝗蟲避開了茂密的林地,開始著河穀帶,如蘆葦、麥田、粟米地前進,向南方去了……”
“……巨鹿郡失陷,蝗蟲密度為每平方米有4000隻左右,飛行速度為每小時十公裡,夜間停飛,每日飛行十小時左右……”
“廣平失陷,密度速度和先前相同,它們過來了,開始翻越太行山了!”
……
“涉縣發現大量蝗蟲,已張網捕殺,目前收到蝗蟲三噸,都已經烤乾了,我按嚴江介紹的《野外精致生活》裡的步驟,刷上油撒點椒鹽,味道非常不錯,翅膀脆脆噠!”
……
“大家好,歡迎收看這期的滅蝗欄目,這次蝗蟲已經到達上黨,玩家與民眾們都投入了這次行動中,按測算,這次北方的蝗災已經遍及河南、山西一帶,總數量預計約一百四十多億隻,重量在5萬噸左右,每天都要吃掉等同自己重量的草林,所以蛋白質含量非常高……”
遊析瑜漫步在上黨的麥田邊,周圍是鋪天蓋地的蝗蟲,不少已經停在他的上,開始啃食他的頭發。
“……如果它們全到上黨來,那麼的我們可以有一年優秀蛋白質收入,當然,麥田也沒有任何可以挽救的希望,可惜並不是這樣,它們隻有一部份沿著漳河進入太行山,因為叢林無法讓飛蝗群相互借力飛行,而且在其中有巨量的蝗蟲天敵。”
他一邊錄播著裡邊的情景,一邊來到一處大網旁邊,網下依稀可見青色的麥田,網上則盤踞了大量的啃咬網麵的蝗蟲。
而農人們則拿著大網與背簍,在網上瘋狂收割蝗蟲,不一會便收了滿滿一簍,放到田邊的火堆邊掛起熏烤,然後拿起另外一個熏了好一會的背簍,傾倒在一邊的地上,蝗蟲已經被熏死。
重複幾次後,蝗蟲的密度幾乎是肉眼可見地降低。
在人為滅蝗的同時,上黨的雞鴨鵝也在努力奮鬥,但和人的行動力比起來,又差得很遠。
玩家們甚至專門發明了滅蝗器,一個巨大的背簍裡放上青色的草葉,其中有一個風扇葉片,蝗蟲進去後,葉片旋轉,無法出來,隻能被堆積到下方的集蝗蟲簍裡,隻要按時換,就有源源不斷的蝗蟲。
這次大滅蝗幾乎持續了七八日,這波蝗蟲終於飛走了,這時的麥子還沒有抽穗,隻要麥株保住了,啃掉一些葉片無關緊要,隻要水肥追上,產量雖然會損失一些,但總不至於絕收。
上黨的煤炭充足,大量的捕捉的蝗蟲被烤乾,做成了蝗蟲乾粉近百噸,玩家們事後一統計,愕然發現這蝗蟲的蛋白質轉化效率比牛羊還高啊。
原本玩家們的打算是把這些蝗蟲磨粉後,用來喂養雞鴨,這些在後民是優質的飼料,名貴如畫眉、鸚鵡這些才有的吃,給雞吃算便宜它們了。
但是上黨的庶民們堅決反對這種做法——雞鴨都特彆貴的時候,這種粉摻在粥或者麵裡一起吃下去,乾活特彆有勁,哪能給雞鴨吃呢?
同樣的事情在汾河盆地又發生了一次,這蛋白粉銷量還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