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1 / 2)

第119章

一場極為熱鬨的生辰宴之後,顧野的名望在京中上升了不少。

且也不擔心百姓健忘,那正元帝點頭、工部督造的功德碑可就立在城中的熱鬨地帶呢!

隻要這碑不倒,走過的百姓便會時不時看上兩眼,一直記得這件事。

雖這碑上頭有些人家不是真心做慈善,隻是為了博顧野這烈王的好感,或者提前知道了風聲,想在人前露臉,但即便是沽名釣譽之輩,隻要肯慷慨解囊,為朝廷分憂,為百姓謀福祉,終究殊途同歸。

眨眼到了四月,殿試就儘在眼前了。

因文琅還要接著考,所以文老太爺和文大老爺還是避嫌,並不參加。

主理殿試的,就是李大學士。

這位李大學士家裡呢,說來和顧野還有些淵源,當時文二老爺奉旨討債,第一家追的就是這李家的債。

當時顧野還偶遇過文二老爺,兩人在李家門口蹲著吃冰碗。

後頭顧野還和文二老爺一起尾隨過那小李大人去茶樓和同僚聚會。

也是因為李家開了那個先河,後頭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家開始陸陸續續的還債。

當時李家是真的被文二老爺磨得沒了脾氣,這才當了那個出頭鳥。

但也算因禍得福,正元帝對這李家有了些印象,後頭朝中啟用舊人的時候,正元帝看那李大人雖年邁但確實是得用的,隻因在前朝時屢次犯了廢帝的忌諱,這才升遷無望,如今到了新朝,他就就給李大人升了一升。

反正當時李家人都沒看到顧野,且那時就算看到了,估計也沒想過他身份會有這般貴重的一天,並沒有放在心上。

顧野就更不會主動提起了,就和第一日知道李家人似的,和那李大學士相處。

殿試出題一般都由皇帝出馬,無奈正元帝是個半路出家的,批閱奏折都是開朝之後現學的,讓他出題考那些寒霜苦讀數十年的學子,不隻是為難了正元帝,也是為那些學子。

所以出考題的責任便落在了李大學士等人身上。

顧野這黃馬褂親自協理,雖才滿七歲,但他是正經嫡長子,名正且言順。

李大學士十分認真負責,先又重新看過這些考生會試時的卷子,而後才出題。

出好之後,他還先拿給顧野看。

顧野這段時間一直保持著極為謙遜恭敬的態度,對主理的幾個文官禮遇有加。

像一般為了防止徇私舞弊,主考的官員們早從三月起就被單獨隔出來住著了。

顧野這個身份的自然沒那個必要。

但他自從四月初報了到,就沒行使過自己的特權,就也把自己隔離開來,和李大學士等人同吃同住。

負責殿試的官員們所居住的單獨條件尚可,但到底不是放他們來享受的,有些方麵和高級官員自家比,那還是略為差了一點,衣食住行都要親力親為,不可能說還送些奴仆進來給他們驅使。

但顧野不挑住不挑吃,連小路子都沒帶進去,他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顧好,反正就住一個來月,洗不乾淨衣裳就多帶幾身,到時候再帶回去讓下人慢慢洗就是了,比有些個享受慣了的官員還能挨苦。

這還隻是一遭,正元帝派他過來,不隻是監督官員,防止徇私舞弊,另一遭,是自古文人相輕,這次領頭的李大學士也是最近才被提拔的,並不如文老太爺那般有名望,正元帝就擔心他們同吃同住的,再結下什麼仇怨來。

這還真讓正元帝給料中了,這幾個文官好些都認識半輩子了,雖沒發生相輕相厭那種事,但各自對文章的喜好不同,想法不同,思路自然也不同。

爭執什麼的,那都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火藥味濃的嚇人,一個文官說另一個文官亂出主意,說他出的考題一竅不通,純粹是按著個人喜好來的,這樣的題要是出出去,那獲益的就是貼合他喜好的那部分學子,彆是收了什麼賄賂,特地給那些人放行吧?

被罵的那個也是個嘴皮子利索的,說罵他的那個才是收了賄賂,所以跟他唱反調,怕是賄賂他的那個學子不擅長做這樣的策論文章吧。

相爭無好話,眼看著這倆人就快打起來,李大學士從中調停,兩人都不怎麼服氣他,自然不聽他的勸。

後頭還是顧野出麵,提了兩壺菊花茶進來。

對著個孩子,兩個年紀能當他祖父的文官這才停止了爭吵,隻氣呼呼地各坐一邊。

顧野像啥也不知道似的,“這個菊花茶是我從家裡帶的,這天乾物燥的,人就容易上火,兩位老大人快喝一杯,順順氣兒。”

他堂堂烈王,本朝嫡長子,最有希望繼位太子,榮登大寶的那個,親自給兩人斟茶遞水,送到眼前。

這誰能下他的麵子?

吵架的兩人忙起身道不敢,接了茶水喝下。

那兩壺花茶,都是顧茵給他帶的茶包泡出來的,茶包裡頭雖然主要是菊花,但也有細微的不同,一包裡頭有枸杞,另一包裡頭則是乾荷葉。

兩位老大人喝著茶,很快發現對方手裡的和自己不一樣。

顧野就解釋道:“二位大人中的一位最近時常揉眉弓,似乎是眼睛不適,我就用了這個帶枸杞的茶包,枸杞明目,對您最好不過。另一位大人,最近唇邊燎了個火泡,似是內火旺盛,我就用了帶薄荷的這個,薄荷和菊花都是涼性的,平時不宜多喝,但內火旺盛的時候卻很是適合。”

他能把他們這些人最近的不適都看在眼裡,喝了他的茶,誰能再好意思當著他的麵接著爭吵?

所以那兩人很快就順坡下驢,這個道:“原是我內火旺盛,難怪我今日說話這樣衝。”

另一個也道:“也是我最近眼睛不適,人暴躁了一些。”

兩人互相致歉,重新言歸於好。

後頭也就很少再發生這種事,就算再有,顧野自也有辦法從中斡旋調停。

從前文官們說是支持顧野,其實是跟了文老太爺的風。而且也不算支持,充其量就是先不同他交惡,暫且觀望。

十天半個月的相處下來,眾人才是確確實實地對他改觀,不敢當麵議論他,私下裡覺得他禮賢下士這一點頗肖正元帝。

所以李大學士把擬好的考題送到顧野麵前,其他人都沒有異議。

隻是顧野連連擺手:“我從《漢書》中新學一個詞,叫‘才疏學淺’,用在我身上再好不過。如今不過堪堪識得幾個字而已,哪裡就敢給那麼些有識之士選考題呢?還是讓其他考官大人一道幫著您參考。”

李大學士對他這有多大能耐就戴多大帽子,並不是自恃身份高貴就胡亂指點江山的態度越發滿意,其他大人也是。

文人喜愛一個孩子的表現是啥呢?就是反正殿試開始之前,大家也沒有那麼忙碌,又不得外出,那就給顧野上上課唄。

於是從早到晚,一眾文官輪流上課,後頭還安排起了課表,竟比顧野在文華殿時還忙碌!

他心中叫苦不迭,卻也知道這是天大的好事,許多人一輩子盼不來的,且也是官員們的一片好心,隻得咬牙受著。

他本來就聰慧的,如今既耐得住性子向學,進度自然比一般孩子快上不少。

殿試開始前的半個來月,顧野的文化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上來了。

要不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呢?

後頭殿試的時候,正元帝再見顧野,都說他看著越來越文質彬彬了。

殿試結束後,正元帝和一眾文官大臣一起閱卷,判出了一二三甲。

這年的狀元不出預料的,是文家的文琅,榜眼是一個叫陸友的中年文人,雖身上無官職,但這陸友在前朝時就是有名的才子,隻是不喜當時朝廷的氛圍,多次寫詩寫文章諷刺,讓前朝廢帝奪了他科考的權利。

兩人一個是文家重點培養的第三代,一個是享負盛名的有學之士,都不算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是這屆競爭格外激烈的、新朝第一場科舉中,脫穎而出的探花郎許青川。

許青川雖然前頭在鄉試中考得了解元,但各州府的解元多了去了,有不少比他更有才名的。許青川會試中的成績也算佼佼,但並不在前三之列。

也是許青川運道好,正元帝雖然沒親自出題,但交代過李大學士等人,這次殿試出題的時候要務實一些、偏實際一點。

許青川雖然出身時家中富貴,但年幼時就已經家道中落。

其他學子比他文采好的,沒有他懂百姓疾苦。比他懂百姓疾苦的,又不如他言之有物。

就這麼正正好的,他的文章特彆貼合正元帝的心意,就成了位列第三的探花郎。

顧野得到消息早,沒等朝廷公布的時候,他就已經和英國公府通了氣。

王氏比誰都高興,迫不及待地要把好消息告訴許氏。

不過大模大樣過去肯定不行的,那不等於告訴彆人,他們家仗著和宮裡的消息得到消息了?

所以顧茵和王氏都沒乘坐自家的馬車,讓宋石榴出去租了輛驢車,趕到英國公府後門,兩人悄悄摸摸地去了許家。

許氏和許青川如今租住在王氏的之前買下的一個小院子裡,距離英國公府並不算太遠。

驢車慢悠悠地行駛了兩刻多鐘,就到了許家小院子的門口。

宋石榴先跳下驢車去敲門,沒多會讓許氏過來開門。

見到打頭的宋石榴,許氏熟稔笑道:“石榴又來了,這是又給你家老太太跑腿?”

一月上京後,許氏作為陪讀家長,不好意思隻顧自己玩樂,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照顧許青川的飲食起居上。

但王氏時不時會讓宋石榴送些東西過來,有時候是一本她覺得好看的話本子,有時候是她吃著不做的小點心……總之一直都沒有斷了通信和往來。

許氏親熱地拉著宋石榴的手,請她進屋裡說話。

宋石榴笑著說不忙,“可不止我一個人來。”

她說著就朝後頭努努嘴,許氏這才看到後腳跟在她過來的王氏和顧茵。

許氏真是驚喜壞了,一邊道:“你們咋一起來了?”一邊把他們往裡請。

這小院子就和從前顧茵在寒山鎮租住的那屋子差不多大,隻是原主賣出時特地修葺了一番,看著還嶄新嶄新的。

“唉咋不打招呼就來,我這都沒啥好東西招待你們。”許氏說著話一頭就要往灶房裡紮,“給你們衝兩碗糖水喝!”

王氏趕緊把人拉住,“彆忙彆忙,我們吃飽喝足了過來的。而且可不敢讓探花郎的母親給我們衝糖水喝!”

許氏聽到先是笑著啐他,“還沒放榜就拿我尋開心是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