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昔日贈劍(1 / 2)

長安好 非10 7841 字 5個月前

得“天下人”相請主持大局的榮王府,順理成章地開始著手準備動兵事宜。

而在那之前,榮王府需要先打通橫在山南西道的那一層阻礙,也就是那些未能歸京救駕的朝廷大軍。

李隱親自動身去往了山南西道。

同上一次雪夜單獨約見柴廷不同,李隱這一次是公開出現在朝廷大軍麵前,並誠懇相邀大軍中的近百名部將共商大事。

這近百人中,包括柴廷,包括監軍太監,也包括聽命於女帝的武將,他們曾試圖拚力趕回京師救駕,卻被先前隻守不攻的山南西道兵力絆住了腳步,就連黔中道也出兵截斷了他們的歸路。

他們很清楚這背後是誰的授意……京師被卞軍所破,眼前的這位榮王殿下不無責任!

但事實上,各方卻無人將這責任歸咎於李隱,是他們朝廷主動動兵討伐山南西道在先,一切後果便皆是朝廷決策有失……而時至今日,李隱也從未承認過與山南西道及黔中道的主從關係,包括他此時坐在這裡,也是以一個“講和者”的身份出現。

許多時候,真相未必被隱藏得多麼高明,之所以無人去戳破它,不過是出於對利益得失的衡量。

正如段士昂之亂,朔方與嶺南節度使之死,當真沒人質疑李隱嗎?但即便如此,仍不妨礙李隱所到之處人人高呼仁德。

一些含糊的對錯,上麵的人隻需要解釋否認一句,經中間的人附和一番,下麵的人便隻能信以為真。

他們這近百名武將,勉強算得上是中間者,所以他們還有思索的餘地,而真正的無數下層者根本不具備分辨真假的能力和權力,上麵傳下來怎樣的聲音,他們便隻能茫茫然聽從那樣的聲音。

真相從來隻在掌握話語權的人手中。

他們作為中間者,或可試著去追問戳破,但這對他們而言又有何意義?同李隱掰扯對與錯,黑與白?他們又能從中得到什麼結果?

這世道從來不是憑一句是非便能定成敗的。

京畿已失,天子與儲君倉皇逃至洛陽,而洛陽已被常歲寧把控……

而他們原先的十五萬大軍,經過這半載的對戰,以及一整個寒冬的損耗,如今僅餘下了十一萬人。

且隨著京畿朝廷的崩塌,這十一萬人當中也開始出現各自為伍的跡象,天子和儲君必然嘗試過從洛陽向他們傳達指令,可是……他們卻從未收到過半片傳書詔令。

他們與朝廷之間的往來與關連已悉數被切斷了,而他們所剩下的糧草也已不多。

近日來放眼望去,軍中已是人人自危,士氣一片茫然不安。

尋常士兵惶恐茫然,身為部將也必須開始正視自己的處境。

他們失去了與朝廷的連接,朝廷同時也失去了對他們的掌控,那長久以來如大山般壓在上方的軍令與君命突然消失不見,立場界限也變得模糊,他們心間便隨之出現了一些從前未敢有過的聲音——

榮王或有德行道義有損之嫌,可朝廷與天子,當真就是正義無暇的嗎?若是,那卞軍所到之處何以會人心頃刻潰敗?

答案淺顯到甚至顯得這個問題本身都無比幼稚可笑。

所以真正的答案或許是,談論道義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道德底線被模糊的亂世中,很多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他們遂放棄了對榮王之德行究竟幾分是真幾分是假的探究。

李隱在這個時候出現,其中不乏對時機的把握,以及對人心的把控。

李隱未有任何威逼之言,他甚至不曾將這場談話歸為“勸降”,而稱之為一場“合作”——他以李家子弟的身份向眾部將提議,大局當前,當一致討伐卞賊,肅清叛亂,迎回天子與儲君。

這個足夠體麵的提議,給足了所有人、甚至包括本質上貪生怕死卻又礙於諸多思慮而猶豫是否要倒戈榮王的監軍太監之流,所需要的台階。

這個台階保留了他們的顏麵,更有效緩衝模糊了他們的政治立場。

哪怕心裡明白這大約隻是李隱的權宜之計,可他們眼下也實在沒有更好的選擇。

李隱在軍中停留的數日間,陸續開始有人表明了願意與榮王府“合作”的態度。

但並非人人都隻在意生死利弊,軍中仍有不願妥協之人,尤其是玄策軍中的部將——

玄策軍這三個字,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他們比尋常將士擁有更為完整的為軍者操守。榮王所犯下的戕害武將之嫌,是他們無法視而不見的過失。

此刻,數十名玄策軍部將聚於柴廷帳內,其中一人提議道:“柴老將軍,我等不如前去北境,與上將軍共退北狄!總好過趟這趟渾水,受製於此等偽君子!”

坐於案後的柴廷抬眼看過去,定聲問:“去北境?何來糧草支撐?何來脫身之策?與榮王手中三道兵力死戰到底嗎?”

那士兵被問住,臉色卻依舊義憤。

“離京之際,十五萬大軍,其中有六萬玄策同袍,而今僅剩四萬餘……”柴廷老邁的嗓音裡帶著一絲悲怒:“你莫非是想讓六萬同袍悉數折損於內亂之中才算滿意?你想要老夫成為玄策府中的千古罪人嗎!”

“柴老將軍話中之意,是要追隨榮王李隱了?!”那名副將同樣既悲且怒:“將軍怕是老了糊塗了骨頭也軟了,竟隻知存亡,而不辨公道是非了!”

“何為公道是非?現下卞賊當道,肅清內亂才是國之公道大事!”柴廷拿擲地有聲的口吻說道:“朝廷已失民心,而榮王李隱出身正統,已是大勢所向,為國為民而慮才是玄策府的本分!”

那副將還欲反駁,柴廷卻已然下令讓人卸下他的腰牌,革其副將之職,並罰下十軍棍,以儆效尤。

站出來求情,或是同樣表達了反對與李隱為伍之人,也一概被革職處罰。

反對的聲音皆化作了受罰時的悶棍聲,眾部將們退去之後,柴廷靜坐於案後,眼底之色變幻。

玄策軍即便有著遠超尋常軍隊的素質,但再出色的軍規也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組成,而凡是人心,便有動搖的可能——

柴廷知道,方才那數十名部將中,便有不少人已經暗中倒向了榮王……

那些人已經化作了榮王的眼睛,因此他這個主帥的態度便尤為重要,否則或許明日他的位置便要換人來坐了。

在那個雪夜中,柴廷也曾動搖過。在見識到了榮王口中的民心之後,他進一步動搖了。

所以他很可以理解那些下屬們的動搖,榮王並非完美無瑕,但朝廷早已更加不值得效忠,順應民心似乎才是最好的歸宿。

天色已暗,帳內的士兵點亮了一盞油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