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昔日贈劍(2 / 2)

長安好 非10 7841 字 5個月前

柴廷用乾枯蒼老的手,將一封密信從一遝公文下慢慢地抽出。

這是他今晨收到的一封密信,大軍被圍困在此,還有人能將信送到他帳內,讓他稍感意外。

然而真正令他意外震驚的,卻是信上的內容。

他將信上的每一個字都已反複讀罷,而此時他必須將這封信銷毀。

柴廷將信紙連同信封在油燈上方點燃,火光映照著老人的眼眸,其內現出幾分淚光,幾分重拾的堅定。

柴廷的態度,很快經由幾名玄策軍部將之口,傳到了李隱耳中。

李隱並不意外,早在那個雪夜裡,他已在柴廷心間埋下了種子,今時柴廷之選擇,在情理人性之中。

很快,那近百名部將中,十中之八九都表明了願意“合作”的態度。

餘下之一二,也無需李隱去做什麼,已經被那十中之八九者主動清理平息了。

李隱隻需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地施一禮:“諸位將軍心係大盛江山子民,實為蒼生之幸。此去京畿無論成敗,本王先代天下百姓謝過諸位高義。”

以柴廷為首的眾武將們抬手還禮拜下。

除了此處的十一萬大軍之外,榮王府另點兵九萬,整合共二十萬大軍,不日便將動兵京師討伐卞春梁。

此一戰將由榮王李隱親自領兵,他已對外宣明待平定京畿之亂後,便親去洛陽,迎回天子與儲君。

“迎回天子與儲君……”

天色將晚,李隱坐於書案後,慢慢擦拭著一柄久未取用過的長劍,口中自語般重複了一遍這句他近日來麵向各處的說辭。

言畢,他發出一聲很輕的嗤笑。

說來實在好笑,他本欲借京畿之亂,誘使常歲寧出手,隻要她出手,即可一石三鳥……可她非但不曾借機直取京師,反而敞開了洛陽城門迎明後與李智前去“避禍”。

更可笑的是,算一算決策的時間,這大約並不是常歲寧的示下,而是她手下謀士之計。

她手下竟有如此鎮定而擅謀者,在這樣龐大的誘惑下選擇了不入局,反而將了他一軍,挾女帝和太子於洛陽,逼他事後不得不“迎回天子與儲君”,在他登基的路上又設下了一重障礙。

他可以不理會女帝這個已經落敗的外姓者,但李智那個本該死於卞軍刀下的孩子卻是名正言順的李姓儲君。

這實在麻煩,但他眼下隻能先順勢取回京師。

李隱靜靜擦拭著劍身,同劍刃上倒映出的眼睛對視著。

恍惚間,那雙眼睛似乎慢慢變作了一雙清冷的少女眸子。

李隱擦拭的動作停下,雙眸微微眯起。

這把劍,是阿尚受封儲君的前夕,讓喻增送來給他這個小王叔的。

這是一把由能工巧匠打造的好劍,他一眼便喜歡上了。

阿尚贈他心儀之物,欲與他分享喜訊,他本該歡喜,他也的確歡喜,但那份歡喜不僅是為了阿尚。

他原以為自己和阿尚皆是可憐人,被他看著、教著長大的阿尚與他是相似的,當然,直到那一刻他依舊這樣認為,隻是,他不由想……既然是相似的,既然是他教出來的,那麼,阿尚可以拿到的,他未必不能吧?

那時,他突然笑起來。

此刻李隱也笑了笑,他將劍收入劍鞘之中,放在手邊,開口道:“進來吧。”

書房外,叩門者推門而入,抬手行禮:“王爺。”

李隱抬首看去,眼底有讚賞之色:“卞軍順利入主京師,琮兒功不可沒。”

營嘯的發生也好,兵械庫的發現也罷,以及卞軍之後的勢如破竹,細微處都有李琮的推動。

李琮道:“未能說服肖旻歸順,兒子不敢邀功。”

麵對他的招攬,肖旻一直態度不明,至今在嶺南一帶按兵不動。他試著出手除去,但肖旻幾乎不在人前露麵,而黔中道的兵馬此前用來拖延朝廷大軍,他試著調用了些嶺南道的零散勢力,暫時未能給對方造成重創。

“你已經助為父良多。”李隱道:“至於肖旻,的確不可再留,此人態度蹊蹺,我疑心他已暗中歸順常歲寧……若不將之除去,之後或生禍端。”

“嶺南與黔中的局勢你已經很熟悉了,此事便仍交由你來辦。”李隱看著眼前的青年,眼中是信任與欣賞:“為父此去京師,後方一切事務便交給我兒了。”

李琮垂首:“是,兒子必不辜負父王信任……願父王此行一舉掃平卞軍之亂,重振李氏江山,得登大寶之位!”

李隱笑聲清朗,點頭道:“好,到那時,你我父子便在京師團聚。”

深夜,李琮離開榮王府後,返回了在益州城中的住處。

他離開益州多日,年節也未能回來,未久見到兒子的婦人等了又等,終於見人回來,忙起身上前,和往常一樣察看詢問兒子身上是否有傷。

“兒子未曾受傷。”在母親麵前,李琮的聲音才略有些發悶:“但下次卻不一定這樣好運了。”

婦人愣了一下,連忙壓低聲音問:“……馬上要動兵了,你不跟隨王爺去京師?”

李琮將臉彆至一側,下頜緊繃:“王爺讓我再去嶺南,除後方兵患。”

婦人皺了下眉,李錄隨行,卻要她兒在後方冒險辦苦差?

換作往常,她不會有什麼意見,但都已到這般關頭了……

李琮強壓著心中沉鬱,開口問:“我臨走前讓母親去查的事,可有結果了?”

他想知道,他的父王究竟還有沒有第三個兒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