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削藩的順利相比,很多人事上的調動都或多或少遇到了阻礙。這些阻礙有些是明麵上的,有些是暗地裡的。明麵上就是大臣們的奏疏和意見。不過已經被陛下的強力給壓下了。至於暗地裡的,則是交接的慢吞吞和很多小把戲。
但這些東西並不能改變什麼,更不可能改變陛下的意思。
中下層官吏雖然是這個帝國的大部分官員,上層雖然隻是少數。
但上層一旦變動了,那麼新上層上位後,相對下麵的任何官吏進行調動那實在是太簡單了。
無論下麵再怎麼不願意,無論下麵的人是從公還是私來說,他們都是無奈的。從私,他們也不想被調離任何地方的班子的權力中樞,從公,他們知道換的人上來不一定能把地方治理好。
但他們什麼都改變不了,他們最多隻能讓交接時間長一些,但不會讓換人停止。
這段日子裡,帝國的上上下下進行著大量的官員的大換血。
自上而下的換。
文官之後,就是武將。
帝國的武將製度其實比較特殊。
朝廷雖然有樞密使這個職位和一係列本該是最高軍師部署機構,但實際上自從大宋形成了以北軍南軍為首的軍事體係後,樞密院這個機構的名義作用一直是大於實際作用的。
也就是說,本來就該是總管軍師的一把手樞密院多數隻是傳遞帝王和南軍北軍等外放軍隊的傳話筒而已。
但是陛下在文官更人到差不多的了時候,轉過頭來明確表示,樞密院要擔負起它應該擔負的責任和作用。他不能隻是一個空殼子的存在,他就應該作為帝國的最高軍師指揮所,而發揮他的一切作用。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武將的改革和更化,就必定會產生比先前文官的調動換人更為激烈的矛盾。
首先就是帝國三大最強天子劍,北軍,南軍,禁軍。
這三軍怎麼改?從哪開始改?是把統帥的權力全部拿掉,或者乾脆撤了他們,或者給他們留點權力?是隻讓他們帶兵打仗,不讓他們有決策,還是給點決策,還是什麼?
這些都是大問題,而且都是在更化前都要想明白的,否則更化就無法開始。
作為帝國的新任帝王,迫不及待將年號改為太平的帝王習慣於跟自己的幾個心腹一起商討這些事。
一是同樣年輕的新上任的丞相。
然後是同樣新上任的幾部尚書。
這些都是帝王的心腹。
關於軍事的更化,他們的會議已經不止開過一次了。
今天陛下又把他們召集到崇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