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很是煩憂,這事要儘快落定下來,不能再拖了,時間一長恐有麻煩...帝王背負雙手在臣僚麵前左右踱步,不掩飾自己的心煩意亂,在這些人麵前,帝王覺得沒必要掩飾。
眾人都看兵部尚書,畢竟軍事改革兵部提意見是理所當然的,本來就該是兵部拿意見。兵部尚書也有這個覺悟,拱手道:;陛下,主要在於三軍,地方上的指揮使兵馬我們暫且不用管,況且指揮使兵馬權力本來就屬於樞密院管轄。倒不用怎麼動。關鍵就是北軍南軍禁軍,這三軍是關鍵...說到這,兵部尚書刻意停了一下。
果然,陛下隨即便道:;嗯,禁軍也不用動了。
眾人都心知肚明,禁軍統帥跟陛下是發小,鐵的很。
;是,陛下。那問題就落到北軍和南軍了。這兩軍的情況不一樣。
北軍一直是李戎生大將軍控製,在前朝基本上是由李大將軍全權處理。除了必要的出兵權需要請示陛下之外,其他的都由北軍高層自行為之。這雖然有違常例,但一直都是這樣...
至於南軍,情況則更為複雜一些。南軍的上層基本上都由上官家族掌控,可以說南軍是上官家的軍隊。臣說句不該說的話,北軍隻要拿掉李大將軍,北軍就不是李家軍。但南軍就算拿掉統帥,南軍也還是南軍。上官整個家族都跟南軍在一起了。所以如果要改的話,南軍相對來說動作要更大。
但反觀北軍,雖然動作不大,但因為北軍對於李大將軍的依賴實在太盛,所以阻力肯定也大。
帝王聽罷道,也就是說北軍和南軍更化起來都會很困難,都不容易。
;這,朕是知道的。
;你不要隻說難點,說點你的更化建議。
這位兵部尚書心想,唉,還是得要建議,我能怎麼建議,最後還不得都把責任怪在我頭上。
不管是對北軍還是南軍的更化舉措,必定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因為北軍南軍給大宋帶來的安穩和威勢實在太大了,沒有人可以否認,南軍北軍的貢獻。
即便這兩軍並沒有按照正常的流程做事,他們中存在太多太多集團了。
他們甚至遊離於朝廷之外,他們除了受製於皇帝本人之外,基本上是不受朝臣控製的。恐怕除了可以風聞奏事的禦史台,其他人北軍南軍都可以不用理睬。
對於他們說來,他們就是獨立存在的。
但天下百姓可不管這些,他們才不管北軍南軍是不是在朝廷的控製下,他們才不管北軍南軍會不會給帝國帶來危險。他們隻要看到北軍南軍的強大,隻要能保護他們,對百姓來說就足夠了。
百姓無論到梁國還是魏國,都能自豪的說咱們的北軍南軍向來就把你們揍得鼻青臉腫,就是莫大的榮耀。
而這些,和民意相關的,雖然無法直接插手到朝政的政策的施行,但他們彙聚起來的力量絕對是極大的。
兵部尚書知道,譬如某天把大將軍李戎生給拿了,那天下百姓肯定會心中不悅,如果這個政令是樞密院或兵部尚書下的,那肯定全都說是他這個奸臣乾的。甚至即便並不是他下的命令,百姓們也會把這份罪算到他頭上,畢竟他兵部尚書。
到時候他要被多少人戳脊梁骨啊...
可那也沒辦法,陛下要真讓他這麼乾,他也得乾,否則他就得丟官甚至被殺頭。,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