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魏國將軍心想這一次要是再被擋在太原城下,可不能再說什麼選路的問題了。
他道:再打的不好隻能怪我這個統帥統兵無方。
將軍言重了,本來西路就更難打些,這是事實。咱們是盟軍,咱們是利益共同的,希望將軍不要把我當做外人,你打贏也就是我打贏,你吃敗仗也就是我梁國吃了敗仗。
將軍說的好,希望您真是這麼想的。
...
秋收結束後,梁魏軍在邊境集結。這次,他們沒有如上次那般偷偷摸摸,而是正大光明的集結部隊。用了三天時間,部隊集結完畢。
等於是給了宋國足足三天的應對時間。雙方統帥這次也沒有過多爭路線,東路軍還是梁國為首,梁國統帥當然不會說要不換我去西路?這是在蔑視西路魏軍統帥。西路軍魏軍統帥更不會要求改去東路,這不是自己承認打不下西路嘛。
所以反倒不像第一次那樣,雙方爭來爭去。
一切照舊。
梁軍為主的東路軍,魏軍為主的西路軍。還是兩路軍的比賽,還是兩位統帥的較量。
先到汴京城下的先拔一籌,先攻破汴京城的,自然誰都無話可說。
隻是,這一次,他們都沒有太大信心能夠再如第一次那樣打到汴京城下。
已經過去了半年之久。
吃一塹長一智的宋國必然會在軍事上有所準備,同時,上一次的一連串失敗肯定也讓宋國發現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和弱點。他們必定會在這半年內儘可能查漏補缺。
一個人再混賬,被揍了一頓後也會想到要注意,不然明天還會被揍一頓。
因此,可能梁魏朝堂上的帝王臣子們都對這第二場戰爭抱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會想或許能一舉把宋國吞並。但梁魏的兩位大將軍的想法卻很現實。
最好的結果就是兩路軍打到汴京城下,然後再次談判一番,然後帶著大量賠償財物再次離開。
這是最好的結果,也是最理想的結果。
不過客觀來講,這種可能性並不大。兩位主帥心照不宣的是,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在打到距離汴京城四五百裡的地方被攔住了。這時候他們雖然沒有到達汴京城下進行城下之盟,但在黃河邊上也能讓宋國君臣心悸然後答應賠款。
但預料歸預料,他們當然還是會儘全力去打,目的還是要以滅掉宋國為目的。
正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
大軍在北軍大營所在的扶風城外的梁國邊城聚集。
當梁國邊城城門大開時,北軍也早已準備完畢,至少在北軍高層幾位將領看來,他們已經做了他們能做的最完美的準備。
三位陛下派下來的副將在會議上斬釘截鐵,這次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擋在國境之外。但另外兩位老副將卻在心中連連歎息搖頭。
當然能把敵人擋在國境之外是最好不過,但現在以他們的實力是做不到的。
兩位副將儘自己最大努力,爭取到了用北軍一半軍力在扶風城後布置了七層守城體係。
所謂七層。
其實也就是在必經之路的要塞上布置軍隊。
所謂層層疊疊。簡言之,就是這層被衝破了,走不了多久又會有下一層。一連七層。
其目的在於以北軍將士之一營一營兵卒的決心和性命,來擋住敵人的進軍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