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法自然這邊還沒開始,不過如果真的要在明年開始把攤子鋪開的話,我們真的不夠人,這事兒非常尷尬。”
“所以我覺得我們公司這邊,育苗這一塊也可以放一放,不要再繼續擴張。可以采用和李經理他們這種外包的方式,逐漸把育苗的生意下放,讓其他人幫我們做,務工的問題自然也就轉嫁到他們的身上。”
“當然,這隻是治標不治本,不管以後怎麼收,我們這裡還是缺人,這必須得儘快解決,不然我們就隻能把公司總部搬到人多的地方去才行了……”
務工問題一直是這裡的短板,陳牧早就被這件事情困擾多時。
之前因為事情太多,能過得去就算了,他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解決,現在攤子鋪得更大,這個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大,是時候下定決心想辦法徹底解決了。
想了想,他對女醫生問道:“你覺得如果我們大規模募工,怎麼樣?”
“募工?”
女醫生看著他,問道:“怎麼募工?”
陳牧說:“蓋房子當宿舍,找人來工作……唔,薪酬給多一點,你覺得會不會有人來?”
女醫生想了想,說道:“這就得看薪酬到底有多少了。”
微微一頓,她又補充:“如果薪酬開得高,那我們本地這些村民們的薪酬也必須看起,這筆開銷可不小。”
這是實話。
俗話說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有些事情必須要一碗水端平了,否則容易起矛盾。
而且村民們一直是最支持他的人,總不能給外人的待遇更好,到把他們比下去了,這會冷人心。
不過陳牧不在乎錢,他在乎的是生機值。
其實還一種思維,有了生機值,他會賺到更多的錢,投入是回報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
略一思索,陳牧點頭說:“我之前問了一句沙漠公路裡那些水井房的看守人,他們大概是包吃住,每個人每月兩千工資,帶配偶五千,我們就按著這個基礎招人,你看行不行?”
陳牧之前曾兩次進入沙漠公路,一次是跟著帕孜勒去疆齊省南部,一次是自己開車進昆侖,兩次都經過沙漠公路。
他曾和水井房的一些看守人聊過,知道他們的收入情況,這事兒對他啟發很大,他心裡老早就想著按照這個來,或許是能招到人的。
女醫生也知道水井房的看守人,沉吟了一下後說道:“沙漠公路水井房的活兒比較輕,有一些年紀大的夫妻倆會願意去,我們這裡的活兒多,薪酬得稍微提高一點才行。”
陳牧想了想,說道:“那就按每人每月三千來。”
其實他現在招村民們來林場乾活,每人每天八十,算起來每月也兩千多了。
索性統一挺高工資,再包吃住,就當是公司給福利了,以後一律按這個來。
雖然看起來公司以後的開支會變得更大,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可是如果咬咬牙能徹底解決務工的問題,這其實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