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弟說得對!被稱為‘叔’的男人說道:這有錢也要有命享,我看平安能成,咱們趁早投過去,才能吃上新鮮熱乎的。
有其他軍的明白人希望去到雲居安的手下,也有雲居安手下的人因為不滿錢財和女人的事情,而轉去其他人手下。
對此,雲居安表示大家可以來也可以走,但是隻給你們一次選擇的機會,走了就不要回來,來了就不要想走。
這番姿態,看的其他幾路軍的首領牙癢癢,卻拿他沒辦法。
而雲居安掌權之後,白蓮教叛亂人員,在朝廷的稱呼也從亂民達成了變為亂軍的轉化。
軍字稱呼,表示這一路反叛隊伍已經呈現了基礎的軍紀和軍事化特征。
此時朝廷倒沒有說什麼攘外必先安內,雖然派人去圍剿叛軍,但是去的都是些沒有背景的小將,大家還在爭論著北疆雲家軍的下一任領導呢。
說到底,不是為了安內,是為了兵權。
此番爭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往往是一方剛提出某個人選,就會被另一方挖出這個人有什麼違法亂紀的行為,一時之間朝堂上禦史的彈劾都集中在了武將們的身上。
有本身隻想頤養天年的武將也被台風尾掃到了,遭受了無妄之災,隻能暗自說自己倒黴。
在反複的拉扯當中,薑國公可謂是脫穎而出。
薑國公的優秀之處在於,他沒有太多可以被禦史彈劾的點。
能彈劾的之前擼掉薑國公的時候,都已經被彈劾過了,這幾年薑國公在老家就是約束教導族中子弟,給家裡孩子拉纖保媒,其他啥也沒乾。
所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薑國公作為一個不做事的中老年人,沒出錯也是正常的。
而且薑國公有一個很妙的點,在於他被皇子強娶侄女之後,為了防止被劃入某皇子黨,剛被削了國公的爵位,就連忙跑路,一句話都沒和皇子們說過。
而後之所以熱衷於給族裡的孩子們保媒拉纖,就是為了杜絕類似的情況出現,所以給孩子找的都是隱士大儒的子女,或者當地豪族的人員。
總之就是不碰皇家不碰文官不碰武將,整個人都和朝堂切割開來,生怕後續遭受無妄之災。
在這種做人做事的準則之下,薑國公在朝堂沒有支持者,但是也沒有反對者,就好比二戰,大家都不幫瑞士,但也不會打瑞士。
必要的時候,爭執不下,就有還想著黎民百姓的官員推舉薑國公,而有私心的人在自己推舉的武將都被彈劾下的情況下,覺得薑國公總比其他人上好,也不反對。
於是,在家快樂退休含飴弄孫的薑國公突然收到一封聖旨,讓他去北疆總理軍務。
薑國公:MMP!
老頭子招你們惹你們了?一大把年紀,連國公的爵位都沒有了,就想當個富貴閒人,現在好了,這時候想起我了,還讓我去掌管雲居安意外失蹤後的雲家軍?!
你問問雲家軍的將士,他們服氣嗎?!你們連個雲居安遇襲的說法都沒有給北疆,老頭子過去確定不是送菜?
北疆要是反叛,第一個祭旗的就是老頭子我!
皇命難為,薑國公罵罵咧咧地開始收拾行李。
家中子孫勸慰他:祖父,往好處想,咱們這算是起複了,後續立幾個戰功,拿回公爵也不是不可能。
薑國公聞言,一個腦殼蹦對著自家孫子的腦袋而去,罵道:你是不是傻?!是了,你是不傻,你是貪!國公爵位多難拿?那可是你高祖爺爺從龍建國才拿到的爵位!後麵我爺爺我能從薑侯爺變成薑公爺,那是花了前後十幾年的時間鎮壓了南蠻反複的叛亂才得到的晉升!現在直接封國公?你想得美啊!
罵完之後薑國公又說他:老子就是重新變成國公,傳到你那裡最多就是個伯爵,你有本事你自己建功立業,當個國公爺啊!
孫子本意隻是安慰一下祖父,卻被薑國公一頓罵,被薑國公罵的一愣一愣地,罵完之後還要一抹臉,跟著爺爺一起上北疆上任,路上和任上照顧自家年逾六十的祖父。
其他兄弟同情地看了這家夥一眼,而後眼觀鼻鼻觀心,假裝自己在認真聽,就怕也被爺爺抓起來罵。
薑國公這輩子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彆的不行,生孩子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厲害,前後給薑國公生了二十多個大孫子,就這樣,還是不算孫女的情況下,最大的孫子三十歲了,最小的孫子還在他娘肚子裡懷著,可想而知過幾年,薑國公孫子的數量隨時破三十。
孫子孫女們多了就不珍貴了,孩子們集群的情況下,調皮搗蛋的主意都能有一籮筐,薑國公日常在家就是吃飯睡覺揍孫子,因為時常追著孩子們身後揍人,六十多歲的人了,依然腿腳利索胳膊有力,一拳一個小朋友。
於是這一路上,薑國公沒帶小廝沒帶護衛,也就帶了那麼十個八個孫子吧。
老國公爺麵上表現地不想去北疆,上馬之後跑的飛快,朝著北方奔去,內心一片歡騰:匈奴人!你薑爺爺我來了!
騎術不精馬也不如薑國公好的孫子們在後麵奮起直追追不上:爺爺!你等等我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