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結局(1 / 2)

自從太後得知皇帝有意要將皇位傳給弘晏,再者那日鬆和弘音漸漸相處融洽,人逢喜事精神爽,太後的病慢慢有所好轉。

然而到底是上了年紀,隨著歲月的流逝,太後身子骨愈發不好,近些日子一直臥病在床。

康熙原本是準備北巡的,可瞧著太後現在是這樣的情況,太醫也是束手無策,他又如何能放得下心?

是故,康熙時不時地要去寧壽宮探望太後,侍奉湯藥,說說話,好讓太後能夠打起精神,對抗病情。

嫻玉最近一直住在宮裡,帶著弘音伺候太後。

這些年來太後對她一直很好,從不插手她跟胤禩兩個人的事情,更不曾賜那些侍妾格格來礙她的眼。

每每有宮妃、皇子福晉說些酸言酸語,太後她老人家都會嗬斥一頓,維護她,疼愛她和她的孩子們。

不僅如此,太後重病垂危的時候,強硬地將自己的私庫大部分都給了嫻玉他們,小部分給了恒親王,疼愛之情不溢於表。

如今看到太後如今日薄西山,嫻玉忍不住地流下眼淚,她是真的將太後當作已經的親祖母孝順,希望太後能好起來啊!

那日,太後忽然精神好轉,看看嫻玉,看看弘晏,眼神慈愛,“哀家這一生心滿意足了,你們不要為哀家難過,接下來的路,你們要好好地走下去。”

太後又看了一眼康熙,神情複雜,斷斷續續地說道,“哀家這一輩子沒有生育過孩子,但是能夠有子如此,此生足矣。皇帝,哀家還有最後一個心願,等哀家走後,可不可以將哀家送回草原,讓哀家永遠能夠看著那美麗的風景?”

說著說著,太後的聲音越來越低,臉色越來越蒼白,緊緊地攥著康熙的手,眼神裡滿是渴望。

為了滿蒙聯姻,為了鞏固博爾濟吉特氏的勢力,太後在最美好的年華從遙遠的科爾沁大草原遠嫁到了紫禁城,一進宮門深似海,先帝對她冷漠無情,不曾寵愛過她。

若非當年有孝莊太皇太後的庇佑,太後怕是難以度過那段艱辛的日子。如今轉眼過去這麼多年了,太後平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回到家鄉。

想到太後多年來不曾要求什麼,康熙如今也是將近古稀之年,頗為看重感情,雖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但他還是心軟了。

康熙點點頭。

那一刻,太後臉上露出釋然的笑容,眼神迷茫,恍惚看到了在草原上騎馬揚鞭的小女孩,那是多麼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太後。”

看著她老人家閉上了雙眼,嫻玉悲痛欲絕,淚流不止。

就連一向沉穩的康熙,都不免眼眶泛紅,雙手顫抖,這一次,他真的沒有額娘了。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太後離世,京城喪鐘敲響。

按照規矩,太後逝世過後,康熙需要守孝三年,但他是大清皇帝,國不可一日無君,故而按照為孝莊太皇太後守孝的舊例,守孝三月。

而胤禩等皇子阿哥守孝一年,弘晏等皇孫輩守孝五月。

此時正好是年關將至,因著國喪,大清子民都得身著素服,一年內不得嫁娶作樂,百日內不得剃發等等,整個大清都是一片沉悶之氣,沒有半點絲竹管弦之聲。

之後,康熙為太後加諡,曰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簡稱:孝惠章皇後。

自從太後病逝之後,康熙心情難受,神情恍惚,身體疲憊,精力大不如前。

太醫也說皇上如今需要多加修養,不可操勞過度,以免傷了身子。

康熙心裡有數,明白自己是時候放權了,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般精力旺盛了,需要將更多的事情交給年輕人來做,也好磨練磨練,看看他的選擇是否正確。

是故,在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康熙下旨,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為世子,皇四子胤禛之子弘暉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為世子,俸祿均視貝子。

不僅如此,康熙還讓弘晏前往山東代祭泰山。

聖意一下,康熙的心思已經明了。

自古以來,泰山是曆朝曆代皇帝祭祀的地方,受命於天,鞏固皇權。如今皇上下旨封了眾親王世子,唯獨落下了榮親王世子弘晏阿哥,還讓他去泰山祭祀。

難道,皇上是想要將皇位傳給榮親王?

想到此,眾人心思各異,想要巴結榮親王,偏偏榮親王八麵玲瓏,極會忽悠,聊著聊著,那些大臣便暈頭轉向,忘記自己本來想要做什麼了。

正當榮親王赤手可熱的時候,廢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浩浩蕩蕩地回到京城了。

那天,萬眾矚目,全京城老百姓都詫異極了。

無他,因為廢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居然染了一頭金燦燦的金發,穿著西洋人的奇裝異服,新鮮極了。

站在乾清宮,所有人這會子都沒心思上朝了,眼神不由自主地瞟向了胤礽和胤褆兩位阿哥。

康熙先是表揚了他們一番,他們曆經辛苦,幾經周折,奔波勞累,從海外帶來了數不儘的金銀珠寶和礦石。

轉而又說道,“老大,還有老二,你們這是怎麼回事?怎麼不留咱們的辮子,反而是一頭金發,成何體統?”

胤褆應道,“回皇阿瑪,兒臣在海外接交好友,他們看到兒臣的辮子都覺得頗為奇怪,覺得不好看。兒臣為了入鄉隨俗,方便打交道,也就改了發型。久而久之,反而習慣了,覺得這金發亮麗。”

說著,胤褆還摸了摸自己的金發,顯擺顯擺。

眾皇子阿哥瞪大了雙眼,還彆說,大哥這發型還真是挺好的,挺配他的,光彩奪目。

“那老二呢?”

胤礽上前說道,“皇阿瑪,兒臣以為,從前大清實行剃頭令是為了讓那些漢人臣服我們,可如今大清蒸蒸日上,國泰民安,滿漢一家,萬眾一心,大清早已經是百姓們公認的朝廷。

如今,剃頭不剃頭並不重要了,不如讓百姓們肆意選擇已經喜歡的發型,而不是一定要剃發留辮子。”

邊說,胤礽瀲灩地笑著,“兒臣覺得金色尊貴,走在人群中最為顯眼,這樣的顏色配的上兒臣。”

康熙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什麼時候,老二的脾性跟老大越來越像了,金色的頭發有什麼好看的?

誰知,底下的老九跟著湊熱鬨,“皇阿瑪,兒臣覺得大哥和二哥的發型挺好的,兒臣也想換個新發型,先前去西方各國周遊,兒臣看來看去還是平頭最好。”

胤禟因著男生女相,最是不喜歡彆人誇他貌美,若是能剪個平頭,增添男兒氣質,那還有多好啊?

“是啊,是啊,兒臣博覽群書,覺得魏晉時期文人墨客都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稍稍用一根簪子彆著,極有氣質。”胤祉直言道。

聽著兒子們嘰嘰喳喳,各抒己見,康熙頭都大了。

轉而看向弘晏,詢問他的看法。

弘晏大大方方地說道,“皇瑪法,孫兒覺得幾位皇伯皇叔所言不錯,人各有所好,剃頭令確實是不合時宜。

皇瑪法這些年一直在改革朝政,整頓吏治,如今不妨也改改往日習俗。一來可以彰顯大清洋洋大國風範,百花齊放,二來也可拉攏漢人,收攏民心,三來可以讓更多的人看看外麵的世界,而不是停滯不前。”

弘晏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康熙心裡眼裡滿是讚賞,思量幾日,便下旨廢了剃頭令。

康熙這些年改革的成效之一便是讓那些反對的人都隻能憋著心裡,不敢與他明麵上作對。

除了少個彆宗室老親王,大多數都開始蓄發,準備給自己挑一個美美的發型。

而康熙更是新奇,他選擇了光頭,畢竟上了年紀,留白發辮子太顯老了。還彆說,光頭還真的讓他看著年輕一點。

榮郡王府,對著鏡子,胤禩將自己的辮子剪成了短發,麵冠如玉,清清爽爽,乾淨利落。

“嫻玉,我這樣像不像你那個時代的人?你是不是更喜歡我現在的發型?”

說著,胤禩還曖昧地笑了笑。

嫻玉來到大清已經這麼久了,突然看到短發的男子,當真是恍然如夢,真是前世發生的事情。

摸了摸他的頭,嫻玉莞爾一笑,“挺好的,憑借你的容貌,你若是到了現代,也能當個演員了。”

“你喜歡就好,我瞧著這樣的短發輕便的很,整個人都輕鬆許多了。”

胤禩親密地貼著她的臉,溫柔善良親了幾口,“現在就等皇阿瑪卸下擔子,我便帶你去遊山玩水。你嫁給我這麼多年,一直沒怎麼出過京城,實在是辛苦你了。”

“那敢情好,我要去江南玩一玩,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還沒怎麼欣賞江南好風光呢?”

“好,隻要是你說的,我都依你。”

康熙五十七年的年宴眾人都沒消停,因為康熙突然扔出一個驚天大消息,說他要退位,傳位於弘晏阿哥。

乾清宮一眾皇子阿哥、文物百官麵麵相覷,鴉雀無聲,寂靜得連外麵的風聲都聽得清清楚楚。

眾人心如明鏡,單單從皇上這些年對榮親王一脈的寵信和親自教導弘晏阿哥,眾人心裡都早早有了準備,想必將來皇上會將皇位傳給榮親王。

可沒想到,不是榮親王,而是榮親王的嫡長子弘晏阿哥,這成何體統。

更何況,皇上現在身體強健,處理朝政錯錯有餘,為什麼這麼早就要退位了?甘願當太上皇?這不像是皇上的脾氣呀?

有哪一個執掌天下的皇帝願意放權?

康熙沉聲道,“朕年幼登基,除鼇拜,平三藩,滅準噶爾,攻占扶桑國,廢止纏足等等陋習,蕩平四海,功在千秋。然天不假年,朕年事已高,有心無力,故準備退位,居太上皇位。

眾皇子皇孫當中,弘晏出類拔萃,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有治國之才,堪當大任。”

弘晏立即站出來,“皇瑪法,孫兒何德何能得您這般信任?孫兒惶恐!”

“你不必妄自菲薄,朕看的清清楚楚,你有才華有謀略,有一顆為民生謀福祉的心,這個皇位非你莫屬,而朕便從旁再多幫幫你。”

幾番推讓之後,弘晏恭恭敬敬地接受了傳位聖旨,心中激動不已,興奮至極。

其他皇子阿哥神情各異,高興者有之,欽佩者有之,漠視者有之,遺憾者有之。

但不可避免的,眾人心裡都落下石頭,能夠安安穩穩地過渡皇權,不用再擔心卷入奪嫡風雲當中,隻要安安穩穩地辦事就好。

很快,康熙傳位皇孫弘晏的聖旨昭告天下,緊接著便是禮部、內務府等等相關部門忙著新皇登基大典一事。

這是大清有史以來第一次皇上退位,按照規矩,先是要舉行授受大典,再由康熙親自將皇位傳給弘晏,舉行登基典禮。

因為從前沒有先例,康熙又非常重視,一定要辦一個隆重盛大的冊封典禮,故而禮部那些人精益求精,吹毛求疵,欽天監又要全良辰吉日,等到冊封典禮確定好日子,已經是康熙五十八年六月了。

六月初八,這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風吹幡動,熱鬨非凡,皇親宗室、文武百官齊齊聚集在此,整個典禮異常隆重盛大。

這日,太和殿,當著一眾王公大臣的麵,康熙親自將傳國玉璽授予弘晏。

弘晏站在高台之上,身著龍袍,舉起傳國玉璽,底下眾人齊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後,康熙帶著弘晏告祭了天地、太廟、社稷,授予皇帝冊寶。

為著尊重,弘晏原本並不想住進乾清宮,而是準備另選宮殿。

可康熙忙忙碌碌了一輩子,現在子孫賢順,他自個早早地搬去了暢春園,卸下多年來的重擔,這會子隻想好好安享晚年。

因此,在康熙的要求下,弘晏住進了乾清宮,並且頒詔宣示改年號為“昭和”。

是故,現在可以稱為昭和元年了。

弘晏登基之後,早朝上,便有禮部官員上前進言,“皇上,您現在是大清皇帝,可您屬於榮親王一脈,是不是該追封榮親王生母良嬪為太皇太後?”

這個官員也是不知趣,隻知道巴結皇上和榮親王,卻不清楚榮親王和良嬪的恩怨,提了這麼一個不恰當的建議。

弘晏直接否了,說道,“太上皇早已經修改了朕阿瑪的身份,《玉牒》上也是宣妃博爾濟吉特氏。若真要追封,於情於理應該追封宣妃娘娘才是。”

“是。”禮部官員囁嚅道,退下了。

這時,弘晏審視底下眾人,不怒自威,“榮親王是朕阿瑪,榮親王福晉是朕額娘,從今天起,他們二人便享受大清最高的待遇。

阿瑪上朝無需站著,坐在專屬寶座即可,有監督朕和群臣百官之權。另外額娘享受天下人的供養,受國母俸祿。”

弘晏此言,便是將榮親王夫妻倆至於其上,乃是孝順風範。

“臣等遵旨。”

接著,弘晏說道,“大皇伯和二皇伯出海探險多年,為國儘忠,不辭辛苦,從今日起,封大皇伯為安郡王,二皇伯為理郡王。

九皇叔周遊各國,引進西方技術,充盈國庫,於國有功,封為平郡王。另外,一眾皇伯皇叔,有功者朕都看在眼裡,日後必定按功行賞。”

“臣等謝主隆恩。”胤褆等人上前說道,激動不已。

最後,弘晏卻沒有封自己的親兄弟弘晞,反而是將弘音封為了榮親王世女。

當即便有禮部侍郎跳出來反對,“皇上,這於理不合啊!從來沒有世女這一說。即便弘音格格是您親妹,將來也是要嫁出去的,您將她封為公主也好,怎可是世女呢?大清怎麼可能會有女親王呢?”

胤禩坐著聽完禮部侍郎的話,抬眼掃視他,“禮部侍郎何出此言?弘音也是我的骨肉,為什麼不能繼承我的王位?

如今大清在改革,咱們的思想也該改改了,女子也能謀生賺錢,為家裡出一份力,為什麼偏偏她們沒有任何財產的繼承權呢?”

“阿瑪說的是,這也是朕今日準備要說的。朕下令,從今日起,維護正妻嫡係的利益,嫡子嫡女都可以分財產爵位等等,若無嫡子,當有嫡女繼承。”

“皇上,這何其荒謬?女子柔弱,待在後宅生兒育女便是,怎可搶奪家中資源?若無嫡子,應該有庶子繼承才是。”

“是啊,女子都是要嫁出去的,怎麼可以將自家的財產帶到彆人家去?這不是吃虧了?賠本的生意,誰也願意做?”

“皇上,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咱們不能丟啊!自古男人在外拚搏,女子在內守家,豈可顛倒陰陽?”

弘晏的話一出,便有好幾個官員表示反對。

君與臣之間,無非也是一種博弈,看似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

那些官員反駁弘晏,試探弘晏,若是弘晏退了,接下來想要做的事情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反對,被人束縛著,掙脫不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