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繼續說:【《將進酒》開篇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氣勢滔天。黃河明明是條順流之下的河,卻被寫得像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主播上學的時候,老師說這句話是虛寫, 是李白想象出來的場景。】
【可是主播畢業之後, 曾經路過黃河, 才發現李白可能不是虛寫。
眾所周知,黃河多泥沙, 漸漸地,黃河成了地上懸河。兩岸人民為了不遭洪水, 於是加高堤壩, 導致黃河越來越高。據說黃河某一段比開封鐵塔還高。
主播那一次過黃河, 不能叫“過”, 得叫“爬”黃河。
據記載,李白多次來到黃河遊玩。他站在這樣的黃河腳下 , 仰視黃河,說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可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緊接著, 古青青放了一段黃河的視頻。
視頻的主角站在黃河岸邊, 黃河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水仿佛連著天。當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現代人看了都要直呼一句, 背景太假!
——
天幕下, 很多沒看過黃河的人腦子一片空白,一時間說不出任何話。他們對於河流的刻板印象瞬間碎了。
普通的河流溫柔, 婉約,清澈。可黃河壯闊,洶湧奔騰。
有的時候甚至比大海還要磅礴。
元稹啞然失笑,目瞪口呆:“黃河是這樣的?”
他有生之年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奇景, 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跟這樣波瀾壯闊的黃河生活在一個世界。
見到這樣的黃河,方才明白李白為何能寫出這樣的詩文。
【李白自己博學多才,又喜歡到處玩,這一生不是在旅遊,就是在旅遊的路上。
他走過彆人沒走過的路,見過彆人沒見過的風景。
大唐很少有詩人比李白見的風景還多,所以直接就輸在起跑線上了。比如元稹寫的《俠客行》就不像俠客。】
———
元稹:“……”
他嘟嘟囔囔:“在下是朝廷命官,又不是以寫詩為生,見得少怎麼了?”
白居易:“微之,天幕之前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啊。多多看看這個大千世界,即使不是為了寫詩,也能增長閱曆。”
元稹沉默不言,似有所悟。
白居易又開啟了誇誇模式 :“無數黃河邊上的人見過這幅場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寫出這句話,隻有李白如此。奇特的景色配上太白之仙才,就熔煉出了絕句啊。
多走些路,保不準有一天能夠學到李太白幾分風采呢?”
——
【讀懂這首詩,就能讀懂李白。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一段和《俠客行》一樣交代了李白的價值觀。
李白覺得金錢不重要,理想最重要,可是皇上不賞識他了,他兼濟天下的願望破滅了,所以但願長醉不複醒。
這段時間,他的內心很沉鬱。
但下麵一句,他又開始豪邁了,覺得當一個喝酒很厲害的人也不錯,沒必要當聖賢。他隻沉鬱了一會,又開始自信了。
總之,如果走近李白,就會發現李白的內心其實很苦悶。
但是他這種苦悶跟彆人不一樣,現在很多人飽受職場Pua,覺得工資低是自己的問題。
李白卻覺得自己沒問題,隻是沒碰上好領導,大寫的懷才不遇。
李白:“唐玄宗太爛了,什麼時候給我換一個好領導,讓我千金散儘還複來啊!”
他不會受職場pua,永遠那麼自信。】
——
天幕下,唐玄宗李隆基:“……”
職場pua是什麼東西?雖然聽不懂,但直覺不是什麼好詞。
他什麼時候pua李白了?
他給李白吃好的喝好的,好好供著他。他給李白的工作也非常清閒,就是寫一兩首詩罷了。他炒李白魷魚的時候,還給了一-大筆遣散費。換成是彆的皇帝,高低也得給李白安個罪名。
他還不算好皇帝嗎?
——
王維撥弄著茶碗裡麵的茶沫,眉目如畫。
“說得這麼好聽做甚,李太白不過一肚子不合時宜罷了。即使自信,也是無用的自信,對他的仕途毫無作用。”
作為職場大師,王維深諳為人處世之道,也精通官場規則。
王維的官位節節高升,李白看了都要羨慕死了。
他的好朋友裴迪曉得他倆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揶揄道:“王大人,他也不需要混仕途,誰說詩文一道比仕途差呢?大唐有幾百個宰相,可隻有一個詩仙啊。
宰相李太白能比詩仙李太白更出名嗎?”
王維:“……”
友誼的小船要翻了。
——
關於李杜優劣論,白居易曾經說,杜甫在很多地方優於李白。可他並不討厭李白,李白在他心中同樣是Top,隻不過比杜甫稍差一點。
白居易聞言有些恍惚:“是啊,李白就是這麼自信,倘若沒有這麼灑脫,怎麼能寫出驚天動地的文章?”
他說著說著,突然有點好奇。
“這個人說得怎麼跟我之前背誦的不太一樣,是這個人說錯了,還是歲月更替之後,連詩文都出現了謬誤?”
《將進酒》大體跟他背誦得差不多,但有些部分截然相反。
不僅是白居易迷惑,很多大唐人民都感到迷惑,這首詩怎麼跟他們記得不一樣?
緊接著,天幕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
【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這首詩裡麵,李白更狂。】
【上個世紀,有人在敦煌找到唐詩殘卷,其中有一首詩叫做《惜樽空》。這首詩更加接近李白的時代。
《惜樽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儘還複來”“古來賢聖皆死儘,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兩個版本有六七個區彆。有人覺得這個版本更加合理。
他們的解釋是:(李白畢竟跟人家一起喝酒,不太可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光顧著自誇。按照他的情商,他肯定得把岑夫子和丹丘生也誇一誇呀,所以“天生吾徒有俊才”比較合理。
“古來聖賢皆死儘”很可能是化用鮑照的“壯士皆死儘”,語義比“寂寞”有攻擊性多了。可能宋代有人覺得死不死太不文雅,對古代聖賢太不尊敬了,所以就把這個給改掉了。
在其中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彆。
《將進酒》: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惜樽空》: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有學者認為,如果是前麵,李白還在勸酒,說明酒都沒喝完,怎麼後來就要拿五花馬來買酒?出現了邏輯問題啊。
所以後者更加接近原版。
李白:“我沒讓你側過耳朵來聽我唱歌,是讓你給我倒酒,所以接下來酒喝完了,我不得不賣東西買酒喝!”)】
【《將進酒》:“好兄弟,喝吧,喝吧,一起消愁!”
《惜樽空》:“艸,日子好苦,給我滿上!”
後者苦得多,也狂得多。】
【問題來了,觀眾老爺覺得哪個是李白寫的原版?】
天幕滾動播放蠅頭小楷似的彈幕。
彈幕:(哇,長知識了,傻傻分不清楚。)
彈幕:(這還用問嗎?肯定是《惜樽空》啊!這個是唐朝的版本!)
彈幕:(聽說宋人改了很多唐詩,咦,求求他們不要改了。)
古青青【直接說結論,至今仍有爭論。
很多人推測是宋朝文人改動了這首詩,宋朝文人連“聖賢皆死儘”這種話都聽不了,所以他們根子軟。有一說一,這是對“大送”的偏見,大宋也有狠人。
這些年來,很流行一種現象,一些人喜歡在語文課本上找錯,看了一兩本書,就說自己後來發現的是對的,“世人皆醉我獨醒”。
他們特彆武斷地說,《惜樽空》時間最接近唐朝,更符合原本。《將進酒》就是被人改過的,根本不是李白寫的。
這個命題很好,但是怎麼證明?
第一,《惜樽空》隻是敦煌民間版本!權威性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唐代印刷技術不行,基本靠著手抄來傳播。萬一是他們抄錯了怎麼辦?萬一他們改了怎麼辦?
第二,眾所周知,在考證的過程中,隻能證明一個人乾了什麼事,不能證明一個人沒乾什麼事。
萬一李白喝醉了寫了第一版,第二天酒醒了寫了第二版,這兩首都被收錄到文集之中,敦煌隻保留了《惜樽空》,這種可能性有沒有?
在學界,迄今為止,《將進酒》的權威性依舊很大,並沒有被否決。
總而言之,如果有誰說《xxx》接近原版,都是騙人的。
幾乎所有流傳下來的詩,都有其他的版本。
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去深-入考證,讀一點版本學。
不感興趣的人就直接看詩文,看自己更喜歡哪個就行了。沒必要那麼在乎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不然沒有詩文之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