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青青:【從這首詠菊詩裡麵可以看得出來, 黃巢膽子很大,誌向很高。
古代是官本位,男子想要出人頭地, 得去當官。他們家雖然有錢, 但社會地位低,急需改換門庭。
大唐有高考, 也就是科舉。明麵上,每個良家子都能通過科舉來改變命運。
黃巢這個書生意氣風發地去考了。
第一次科舉, 落榜。
黃巢心想,沒事, 他還年輕,大不了下次再來。
第一次科舉,又落榜。
他心想, 問題不大。俗話說,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算厲害了,很多白發蒼蒼的人都在參加科舉呢,他也不能放棄啊。
可是第三次科舉,又雙叒落榜。
黃巢開始對科舉製度產生了一絲懷疑。這條看上去非常公平的道路好像也沒那麼公平。
第四次科舉, 他再次落榜。
他漸漸意識到,在不糊名字的科舉考試中, 拚的不是才學, 而是爹。
他這個山東的鹽販子,在山東還算混得開。但是長安世家遍地走,權貴不如狗,商人之子是底層中的底層。
他隻算個小鎮做題家。
曾經意氣風發的神童,逐漸變成了一個憤青。
錯的不是他, 而是這個世界!
遲早有一天,他要讓這個世界直麵小鎮做題家的怒火!
科舉考試可以漏掉無數個才子,但漏掉黃巢卻讓整個大唐傷筋動骨。
如果主考官知道這位落榜考生是大唐的掘墓人,應該會趕緊讓他通過吧。】
————
唐朝科舉明麵上花團錦簇,背地卻是烈火烹油。無數天真的考生受到了社會的毒打。
不說黃巢,李白、李商隱、王維……這些名人都吃過大虧。
大唐的文人愛國心切,本來想罵這位掘墓人,但現在卻有些沉默。
黃巢之所以成為反賊,背後也有科舉製度的一臂之力。
唉,他們都是同病相憐之人。
——
武則天冷聲說道:“愛卿,不糊名字的科舉有名無實,你們還要反對這糊名製度嗎?”
武則天也知曉科舉的弊端,率先提出糊上名字,但大臣們反對的聲音太強大了,這事兒隻能不了了之。
大臣:“此事牽扯眾多,陛下須三思而後行。”
“三思?就是因為你們要朕三思,未來才會出現那所謂的掘墓人!大唐滅亡,你們難道沒有罪嗎?”
大臣們見女皇如此發火,訥訥不言。
武則天罵了一通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雷厲風行地說:“糊名製度必須要推行,抗旨不尊者,舉家流放。”
———
【黃巢落榜之後,隻能回家繼承萬貫家產。
值得一提的是,他家是鹽販子,產業並不乾淨。
因為唐朝中後期,國家將鹽進行專營,不允許民間私自製造和販賣。
唐朝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如果放在私人手裡,一定會滋生大亂子,比如隋朝發生了多次鹽販起義。
而且,鹽專營對國家來說也是一種稅收,可以悄悄地收稅,賺大錢。
百姓感覺不到收稅的疼痛感和被剝削感,不容易激起民變,簡直完美。
有句話說:“天下之賦,鹽利占半。”國家的一半賦稅幾乎都來自鹽。
如果國家管得好,那麼鹽價低,百姓高興。如果國家無道,鹽的價格就爆表了。
比如唐太宗時期,大概相當於五塊錢一包,唐德宗時期,已經翻了一三十倍,大概是兩百多塊錢一包。
國庫隻要缺錢了,就提高鹽價,狠狠地割一波韭菜。
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買到低價鹽。
在那個時候,賣鹽和賣毒差不多暴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人會踐踏一切法律。
很多人開始偷偷賣私鹽,黃巢家就是其中之一。
黃巢不想乾這個活,他更想當官。但是沒辦法,沒有其他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