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唐朝人對他的名字有些陌生,宋朝也是如此。
張若虛在宋朝的名聲也不顯著。詩集是詩人影響力的重要參考依據。宋朝的很多唐詩選本也無他的名字。
直到明朝,張若虛才聲名鵲起。
——————
武則天對張若虛好奇極了,恰好這時,天幕放出了《春江花月夜》的原文。
武則天視線掃過,眼前頓時一亮。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武則天會寫詩,更會解詩。
細細品讀,便感覺自己眼前出現一幅畫卷。
青墨色的天空渾然一色,落月西斜,水霧如同飄渺絲帶輕柔婉約。
詩人漫步於江水之邊,舉頭望月。萬般惆悵,浮於心頭。
種種意象在詩人指尖跳躍,任他驅使,來告訴讀者他所見到的美景。
武則天驚歎於其中詩美,又搖搖頭。詩僅僅是美,還是不夠的。人們欣賞美人,也希望美人有與美貌相配的聰明才智。否則便是胸無點墨的花瓶了。
她繼續往下看,目光停滯住了,念著那一句:“江畔何時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淡淡的悲涼湧上心頭。她想要長生,想要萬歲萬歲萬萬歲,連續武周。
可人生隻有短短幾十年光陰,哪裡比得上月亮的百萬分之一?
和近乎永恒的月亮相比,人類不過蜉蝣罷了。
她駕崩之後,武周又能延續多久?
武則天被這一句話,說得焦慮起來,過了一會才平複好情緒,暗暗驚訝。
“能把樂府舊題寫成筆落天外、思考宇宙的傷春之詩,倒讓朕意外了。”
這首詩不僅詩美,在哲理上也一騎絕塵,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武則天繼續往下看,又有些說不出的哀傷:“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詩人在外求官,家鄉的妻子對鏡梳發。
她孤獨寂寞,悔叫夫君覓封侯,卻還是“願逐月華流照君”,希望夫君有個好前程。
詩人惆悵不已,在這春江花月夜,又有幾位遊子能夠回到家鄉?
武則天忍不住想起了已死的丈夫,曾幾何時,他們也是“願逐月華流照君”的夫妻啊。
很快,她收拾好心情,想他做什麼,死掉的丈夫才是好丈夫。
武則天看向上官婉兒:“這人文采斐然,做那芝麻小官實在可惜了,召他來見朕吧。”
武則天崇尚詩文,身邊的禦用文人很多。還經常辦宴會,讓他們展露文采。正所謂上行下效,她的舉動促進了唐詩的繁榮發展。
上官婉兒點頭應是,心想,張若虛的詩中隱隱有懷才不遇的意味,誰知道這首詩能讓他改命?
他這下可要發達了。
——
外行看熱鬨,內行看門道。武則天等人看外在,專業詩人看技法。
杜甫凝神望著天幕,越看眼睛越亮:“平聲庚韻,仄聲霰韻……每四句換一次韻,穿插交錯,聲調整齊。而且每種韻對應不同的景象。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斷而續複,飛絲相接。真乃大才!”
從開篇的“春江潮水連海平”,到“落月搖情滿江樹”。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向全部出現,且錯落有致。
杜甫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種開天辟地似的全新寫法。事實上正是如此,《春江花月夜》開創了頂針續麻體,直到現在還有人在使用。
詩人好像在細心地編織上好的蜀錦。沒有一個字是無用字。
他驅使文字的能力,已經達到了臻至化境的地步。
事實上,《春江花月夜》甚至出了頂針續麻體。
李白也有些驚豔,放下手中酒樽:“我怎麼沒在詩集中讀過他的詩?”
————
天幕放出原文之後,那些不滿張若虛的聲音漸漸小了。
他們不得不承認,孤篇壓全唐有些誇張了,但說它是唐詩巔峰之一是不為過的。
可這麼厲害的人,他們偏偏沒怎麼聽說過他的名聲,張若虛就像他的詩一樣,仿佛被濃霧籠罩,身上充滿神秘色彩。
這時,天幕解釋道:【唐朝印刷技術並不發達,張若虛的詩大多失傳了,時至今日,隻剩下兩首。】
杜甫比自己的詩失傳還心痛:“真是明珠蒙塵,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