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讓各大世界的人都眼前一亮, 心中歎服。
蘇軾眼中閃過驚豔之色,若有所思。
李白曾寫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自己也曾寫過:“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都是思考宇宙真理的佳作。
張若虛寫的“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也一點不差,而且極其唯美。
蘇軾惋惜地說道:“光憑這一句超脫寰宇的詩, 便可傳唱千年。我家中的唐詩選本怎麼都沒有收錄他的詩呢, 真是可惜。”
蘇轍也歎服不已, 好奇地問:“兄長之前說他不配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現在態度怎麼大變了?”
蘇軾摸摸鼻子:“我哪知道還有這麼一顆滄海遺珠啊!書商害我!”
——————
唐太宗李世民視線都黏在上麵, 回過神來, 立馬叫人抄錄。
長孫皇後有些詫異:“還是第一次見陛下這麼積極地讓人抄詩。這麼喜歡這首詩嗎?”
唐太宗李世民歎服:“從沒見過如此沒有齊梁奢靡遺風的宮體詩,實在是有些喜歡。”
對古人來說, 識字很奢侈, 詩歌更是貴族的藝術。南朝時,簡文帝蕭綱當太子的時候, 雅好賦詩。他經常跟東宮的臣子唱和, 所以時人稱之為宮體詩。
簡單來說, 就是記錄宮廷貴族的快樂生活。
宮體詩往往閨情聲色,清綺靡麗, 傷於輕豔,格調不高,被稱為靡靡之音。
陳後主, 隋煬帝,包括唐太宗寫得最多的都是這種詩。
在這之後,詩歌這種愛好由上而下, 走出皇宮,走向民間。於是士大夫階級扛起了詩歌發展的大旗。
杜審言等人奠定格律,初唐四傑拓寬詩歌題材的發展……詩歌才空前繁榮起來。
宮體詩這種流派於是漸漸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裡。
對唐太宗這個中年人來說,《春江花月夜》是他能最能接受的舒適區體裁,不會讓他感覺太超前,看起來很舒服。而且它還有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迥絕的宇宙意識。
他的審美一下子被戳爆了!
他甚至有些看不下去自己之前寫的宮體詩了。如果張若虛生在他的時代,他甚至願意好好請教一番。
長孫皇後心下好奇:“那孤篇壓全唐這個稱號,他當得了嗎?”
唐太宗李世民果斷地說:“朕說他當得了,就當得了。”
長孫皇後失笑:“二哥,你不是也很喜歡李杜的詩篇嘛?怎麼有了新人就忘了舊人?”
唐太宗李世民含笑說道:“彆促狹了。朕都喜歡,硬要挑一個最喜歡的,還得是這篇。”
長孫皇後心下詫異:“這是為何?”是李白不仙了,還是杜甫不偉大了?
“仙太過遙遠,聖太過沉重。”
唐太宗李世民歎息道:“而它沒有魏晉時代人命如草芥的痛苦哀歌,也無齊梁的奢靡豔情,更無飽經苦難的吞聲躑躅。它有的隻是少年人所見的無邊風月。這張若虛寫的是我們每個人啊。”*
“朕要讓那些文武百官都好好看看這首詩,看看張若虛那種誌氣。”
這首詩的底色是一個純粹的少年。他思想健康,知識淵博,目光可放在天邊,也可放在小家。
“人生代代無窮已”,麵對仕途失意,他有感傷,但哀而不傷。他的哀傷是暖色調的,少年意氣也從來沒被消磨。
可以說,這首詩就是盛唐少年該有的模樣。
唐太宗如果生在未來,應該會說:“張若虛傳達了一種少年人的價值觀。”
長孫皇後驚訝於他對張若虛的高評價,轉念一想又覺得合理:“它的格調確實非旁人能所及。”
“對了,臣妾記得煬帝好像也有一首?”
《春江花月夜》是陳隋樂府舊題。很多詩人都寫過,隋煬帝楊廣就是其中之一。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這是首很小清新的宮體詩,一經發表,就膾炙人口。
要是以前,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這首詩,現在卻覺得不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要是他還活著,也不得不說一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吧。”
——————
普通的詩看一遍便解透了。但這首不一樣。它詩情,畫意與哲思,三位一體,是詩中的詩。
很多人停杯投箸,越看越著迷,等到回過神來,飯菜都涼了。
他們已經不為“孤篇壓全唐”這個稱號吵了。
即使是再吝嗇讚美的人,也不得不說一句:“孤篇壓全唐誇張了,但說壓過九成九的人,在下沒有異議。”
然而這個時候,天幕卻主動開始解釋這個稱號。
【其實“孤篇壓全唐”這個稱號並不是聞一多給的。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唐宋似乎聲名不顯,很多詩集都沒有收錄。
可能因為張若虛官不大,好像也不怎麼整理自己的詩集,所以詩篇丟了太多,不像會整理詩集的杜甫一樣在死後爆紅。
直到明代,有個著名詩人叫做李攀龍。他掌控文壇很多年,堪稱文壇大佬。他準備編寫了一本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