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個人很特立獨行,覺得詩集太同質化,已經很不新鮮了。他開始思考,是否有一些沒被大家發現的好東西呢?
他於是開始編新的詩集。彆人做詩集是選詩,他是刪詩。
那些名氣低的彆人不看的詩,他都要拿出來看一遍。
突然間,他找到了落灰的《春江花月夜》。
他看完之後拿給彆人看,大家都驚為天人。
在文壇大佬的推崇下,被埋沒千年的張若虛,嶄露頭角。又因為良好的質量積累了大量自來水,突然爆紅了。
眾人直呼:“孤篇橫絕”!
自此之後,這個稱呼經久不衰。
比如清末學者王闓運評價《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到了近現代,聞一多寫了一本書,來探討宮體詩的發展。
他評價道:“這裡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後來,大眾綜合了一下明清時代的評價以及聞一多的評語,得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拉踩意義的稱號。
——“孤篇壓全唐”】
古青青又說:【現代人對這個稱號耳熟能詳。有人覺得過譽,也有人覺得合理,總之各花入各眼吧。
這首詩是中國詩歌皇冠上的明珠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
因為唐朝國力蒸蒸日上,詩人們越來越自信,視角也越來越大。
他們開始將視線從宮廷中拉出來,投向祖國的大好河川,以及更加廣博的宇宙。
所以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初唐向盛唐過渡的標誌性詩作。
文學評論家曾說:“隻有具有傑出成就而且影響也極其深遠的人,才能被稱為大家。然而張若虛,隻有一首詩就能被稱為大家,這在文學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
人類的本質是好奇心。張若虛這樣一位神秘又厲害的詩人,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和讚歎。
蘇軾在自己的書房裡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張若虛的記載,對方的形象在他眼前充滿濃濃的迷霧。
蘇軾感慨萬千:“無論是他的詩,還是他的人,都有著誌怪故事的傳奇色彩。”
他像是想到什麼,搖搖頭說道:“連李杜二人編寫詩集的過程都非常波折,更不用說其他人了。張若虛隻是被埋沒的一員。整個唐朝,又有多少張若虛這樣的才子被埋沒了?他們真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啊。”
明代文人的做法給了他不少啟發,或許,他也可以編一本詩集,讓更多的好詩流傳下去。
——
壓根不用彆人操心,武則天時期,神龍年間。
很多書商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去打探吳中四士之一張若虛的消息。
要是能給他出本詩集,肯定能大賺。再說了,即使賺不到錢,還是大功德一件!
還有一些人則收拾行囊,興致勃勃想拜張若虛為師。師父,他們想學寫詩!
—
賀知章和張旭等人對張若虛羨慕極了。
“能有如此造化,實在是死而無憾。”
張若虛受寵若驚,謙虛地說:“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們實在是謬讚了。”
他說話是極其謙虛的,但滿麵紅光,顯然心情好得不得了。
畢竟哪有不狂的藝術家?隻有顯不顯露的區彆。
賀知章熟悉他的性格,曉得他正得意呢,望向自己的書童:“拿筆墨來!”
他話音落下,其他人也紛紛要筆墨。
眾人摩拳擦掌,潑墨揮毫,竟是一副要寫詩的模樣。
張若虛一臉懵:“你們這是做什麼?是要寫詩慶祝我上榜嗎?”
書聖張旭拍拍他的肩膀:“他們這是要跟你比拚呢。”
他最出名的是書法作品,但文采一點也不弱。也曾寫過“情知海上三年彆,不寄雲間一紙書”的佳句。
但他性格佛係,勝負欲沒那麼強,就不湊這個熱鬨了。
張若虛:“???”
書聖張旭望向他的目光有些憐惜:“天幕這麼一放啊,找你的人隻多不少,你還是早些習慣比較好。”
事實正是如此。王勃和楊炯這些新一代的才子正在尋找張若虛。杜審言和蘇味道這些老一輩的文壇大佬也在打聽他的消息。
偌大的江湖出現了一位武藝高強的“武林盟主”。有些人佩服他,當然也有人想挑戰他的位置。
張若虛有些茫然,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吸了口涼氣。
他現在說他不想承擔這個稱號還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