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得以鼎盛綿延的朝代, 其延續的時間越長, 越需要文武相濟,各方勢力均衡方能得以長久。
臣子的權力不能超越天子,而天子更不能濫用手中至高無上的皇權,必要君臣勢力都清醒自守清正廉明,這個朝代才能自上而下風紀嚴明, 從而英華內斂海晏河清,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才有盛世之兆。
四王八公擁有開國功勳,他們百餘年內積累下來的勢力很明顯成為了大周上下風紀嚴明的阻礙。他們為了一己私欲或是四王八公各個家族之間的利益營私舞弊結黨亂政, 所造成的影響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天子的權威。
若不除掉他們, 任由他們坐大武官當政, 他們與本就要強絕不肯將自己手中權力分出去的承聖帝之間必有一場殊死較量。若承聖帝是個昏庸君主也就罷了, 偏偏他是個想有一番作為的天子, 如此膠著下去, 必然兩敗俱傷。
承聖帝單用皇權其實根本無法肅清四王八公的勢力,更無法將四王八公裡的人理清成他想要的樣子。在這個時候,便體現了同盟的重要性。
承聖帝起用林澗,用武官中的另一波不容忽視的勢力去打擊四王八公的勢力,便能得到他想要的效果。
其實水溶幾次三番同林澗說的那番話並非毫無道理,相反, 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水溶他有一點沒弄明白。他不明白,林澗和承聖帝所謀求的東西, 和四王八公所謀求的東西,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一樣的。
林澗所圖為何?
其實說起來也就幾個字而已,天下太平,海晏河清。老百姓安居樂業,官員清正廉明。
他小時候在林鴻身邊長大,耳濡目染軍中之事,又正是在林鴻最耀眼最輝煌的時候出生的,他出生後不久林鴻便被冊封為大將軍,縱然林鴻出外打仗經常不在林澗身邊,可是,有一個大將軍的父親,對於幼小的林澗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他崇拜他的父親林鴻,他從小又展現了非凡的武藝天賦,那個時候的林鴻還未遭遇變故,更沒有生出想要隱退的心思。見自己的小兒子這般有天賦,林鴻便不肯浪費,那幾年,林鴻在林澗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是想要看看這個小兒子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畢竟,林沅和林涼都不似林澗這般。他兩個的天賦在彆處,要平心而論,林鴻覺得,在武藝方麵,還是這個小兒子最像他。
林澗從曉事起,就一心一意想要做個像林鴻那樣能征善戰的大英雄。
後來漸漸長大,又入宮給蕭煜做陪讀,見人見事多了,又讀書識字明理,這眼界開闊了,小時候的想法沒有變,但卻豐富了許多。
他心裡很清楚,想要做林鴻那樣的大英雄並不容易。首先一條他就得攢軍功。他沒去嶺南是怕被人看出身份來,偷偷跑去皖南就是為了看看自己不靠林鴻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結果去了皖南之後,很多原本就知道的事情再一次讓他深刻認識到了大周那些開國功勳究竟驕橫到了一種什麼地步。
他設計回來,願意做承聖帝手裡的一把劍,願意助承聖帝肅清四王八公的勢力,就是為了給皖南嶺南駐軍一條生路。
四王八公的勢力被肅清,接下來的林家在軍中的勢力就會成為承聖帝施政的掣肘嗎?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林家人以及從前那些嶺南故舊壓根便沒有想要恃功以挾天子的念頭。
大周始置大將軍,是從四王八公開始的,此例一開,才成為常例,得以延續下來。
而大將軍成為常例,為文武均衡,朝中又設中書省丞相一職,可是由於太/祖皇帝抬舉四王八公,一直以來大周都是重武輕文,所以大將軍實權頗重,而丞相的權力就遠遠及不上大將軍的職權了。
林家任意一人,都無意成為第二個四王八公的勢力。
若有聖明君主在前,林家在其後做個安分守己的臣子很難嗎?
承聖帝要大權在握。他容不下四王八公的勢力,肅清之後,便不會容留大將軍一職。大將軍例被裁撤後,丞相一職必然也會被裁撤,到得那時,承聖帝在朝中才是真真正正的大權在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