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片或者說是傳記片麵臨的處境其實都是一樣的。
如果孟氏孤兒是一部要衝刺三大電影節的文藝片,那麼,它的電影情節就是不甚重要的。
影迷們根本就不會在乎。
隻要可以獲得那些口味刁鑽的電影人的認可,那就算是成功,能拿獎,就是英雄!
但是,現在的海哥,從國際電影節上擼獎的那種願望已經隨著年紀漸長漸漸的衰落了下去。
他的藝術觸覺再也無法達到巔峰時的狀態,他好像是自己也察覺到了這種傾向。
所以根本就不再迎合那些評委們的口味,當然了,這樣的操作也同樣可以被包裝為是有骨氣,有了底氣,但其實呢,真實的情況隻有自己最清楚。
現在他的電影作品哪裡還有年輕時候的那種輕靈飄逸?
沒有啦!
早就沒有啦!
人老了,刀鈍了。
現在的海哥要跳到商業片的大潮裡遨遊了,至於結果嘛,那就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操控的了的了。
甚至,他那多年累積下來的口碑,那些威名,也隻能為他的商業化作品帶來引路的作用。
至於最後,能不能獲得理想當中的高票房,那還要看海哥拿出的成品是個什麼質量。
實際上,海哥這樣的文藝片大導演下凡來拍攝商業片,也相當於是換了一個賽道。
就算是盛名加身,那也不妨礙他讓投資人賠錢之後,投資人罵他,觀眾們也罵他。
他的盛名,他獲得的那些殊榮反而可能成為他鏖戰商業片領域的阻礙,到時候,一旦表現不好,說不定挨得板磚更多嘞!
能夠在這樣一部肉眼可見就會爛的毫無特色的影片當中有相當出色的發揮,對於吳迪來說,也算是一項新的挑戰了。
說來,吳迪的狀況可是比饅頭要糟的多了。說到饅頭,一部電影雖然爛,但是可以爛出一種情懷,爛出了另一個境界,以至於竟然都衍生出了一種爛片的極致美感!
你看,事情是這個樣子的。
雖然饅頭也很爛,但是,當時的海哥還是有追求的,邀請的明星基本上都是俊男美女,符合他一貫的拍攝風格。
給他們的妝容大致上來說也算是華麗麗金燦燦的,而海哥一向是攝像美感很足,但是故事稀碎的風格。
而在饅頭這部電影當中,這樣的特質更是被發揮到了極致。
你要是看那個畫麵,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你絕對不會認為這是一部爛片。
隻是那種鏡頭的美感,仍然不失為是一部大師的作品。
千萬不要小看電影的畫麵,這真的是一門學問,而且十分高深。如果我們究根探源就會發現,電影其實一直都是音畫的藝術。
尤其是在電影當中,畫麵還要占據更大的比例,人們在走進電影院之後,相比電影提供的聲音,還是更加關注由畫麵傳遞的故事。
所以,能夠形成自己獨特鏡頭美學的導演,才能稱之為大師,而海哥就是這樣一位導演。
隻不過,相比美輪美奐的鏡頭語言,海哥講故事的能力實在是令人汗顏,如果能夠稍稍提高那麼一厘米,相信,海哥如今的電影成就也不隻是那麼一點點了。
甚至,也不會因為饅頭一部電影就敗走麥城。其實,饅頭遭遇惡評連連,甚至海哥幾次出麵反擊都無功而返,問題也不隻是出在饅頭一部電影上。
自從海哥成名以來,故事講的不利落的問題就一直伴隨著他,在饅頭之前,他也有許多作品,那個時候就已經廣受影迷們詬病。
很多創意很好的故事,被他講的虎頭蛇尾,或者是有頭沒尾,完成度總是不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反倒是有一年,海哥出手拍攝了一則短片,隻有十幾分鐘片長的那種,卻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被捧為神作。
可見,作為導演,海哥也不是沒有能力的,他可能就是駕馭長片的能力有點問題。
或者是,作為一位詩人,他擅長的是七言五言的絕句,長篇的樂府不是他的所長。
如果海哥專注於拍攝短片,或者是拚盤電影,說不定他的短處,一輩子都不會有人發覺。
可惜啊,誰讓海哥年紀輕輕就榮譽加身了呢?
有了這樣的盛名,又有了無數投資人影迷的追捧,海哥的野心絕對不會滿足於隻拍攝短片。
你要知道,當今的影壇,還從沒有一位導演是通過專門拍攝短片而留下大名的。
沒可能!
在電影這個行當當中,短片也好,紀錄片也好,終究都是小道,根本擺不上台麵,太邊緣化了。
導演想要出名,還是要靠拍攝長片。
其實,電影導演這個行當,發展至今,其評判標準也出現了較為明顯到底兩極分化。
一類電影導演,就是普遍意義上的衝獎型導演,他們拍的電影,一般都是劇情片,彌漫著各種傷春悲秋的氣息,想要找這樣的電影要票房,那是癡人說夢。
而這一類型的導演,自然也知道自己的斤兩,他們的眼光也並不是放在院線之上,根本不追求票房。
他們的目標,隻是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