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有一些電影本身投資就比較低,所以,隻要能夠獲得兩三千萬的票房就算是大賺了。
可那是對新人導演或者是在業內地位有限的導演而言的,隻要能夠讓投資人賺錢,他們的下一部電影就有保障。
但那肯定不是海哥這樣級彆的大導演的追求。
什麼?
三兩千萬?
投資都不夠,想賺錢就更是門都沒有。要想提高電影的投資,搞出大片的氛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投資要跟上。
大導演們還是很看重這一點的。
你讓大導演們還沒有下凡就扣扣索索的拍電影,他們怎麼可能接受?更何況,雖然很多大導演看到商業電影如火如荼,也都心癢癢想要試一試。
但是,一開始他們攢項目,肯定還是投資人比較熱情的,畢竟,盛名加身,獲得的榮譽都在那裡擺著呢!
投資人也沒什麼稀奇,他們對於很多事情也都是戴著濾鏡的,判斷的標準並不客觀。
幾位大導演早早的就蜚聲海外,在各位投資人成長的那些青蔥歲月裡,影迷也好,普通的觀眾也好,對他們的觀感都很好。
雖然偶爾也有批評,但是,各種誇讚是占據了絕大部分的版麵的,大眾對他們的實力也是很認可的。
這其中,或許還有一點點年代的濾鏡在裡麵。
在二十年前,內娛的發展還相當的遲緩,在好萊塢大片鋪天蓋地襲來的那個年代,不管是業內人士還是普通的觀眾,對於國外的電影以及國外的那些電影節,還都是很迷信的。
有一丟丟崇洋媚外的味道。
他們往往以獲得國外的獎項為榮,如果能夠獲得最高等級的獎項,三大電影節的認可,那就更是了不得了。
正式飛升了!
在這樣觀念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他們往往會把自己青少年時期的觀念帶入到工作之中。
看諸位大導演的眼神都是不同的,帶著崇拜,明明他們在商業片領域也並沒有得到認可,他們的實力也沒有得到票房的驗證。
但尊貴的投資人們完全不在意。
還會認為他們極為高貴,能夠邀請他們拍攝商業片,是投資人們的榮幸。
以前的小張就是帶著這樣的心理合作的。
明明自己是大老板,是大金主,卻不知為何要把姿態擺的那麼低,好像真的是求著大導演們拍商業片似的。
被這種心態的人緊緊包圍,後果還是很嚴重的,有些導演還能保持冷靜的頭腦,比如老張,雖然拍商業片是不是順手不知道,但是態度還是很端正的。
也許故事構造或者是拍攝的節奏也有短板,但至少他還是能把心沉下來認真的拍電影。
再借助良好的宣傳攻勢,先期又搶到了比較好的檔期,在這些先決要素的背景之下,老張的商業片之路走的還是很不錯的,比較穩健。
一開局,票房上就達到了投資人的目標,除此之外,雖然劇情上也有不少人詬病,但觀眾們的反響還是可以的。
達到了七分作品的層次,也就是說,與佳作相比有距離,但是及格分是有了,某些方麵,審美的格調還是很高的。
可以讓觀眾很明顯的感受到,這雖然是一部商業片,但是,導演的功底深厚,還是把一些文藝片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了進來。
給觀眾們吃了一頓好的。
雖然這樣說有些誇大,老張的商業片之路也不見得就不會出現波折,比方說,巨大的隱患還在前方向他招手。
等到三言二拍上映之後,可就有好戲看了。
但那是以後的事。
現在看來,老張之前還是成功了的,那麼,拍一部電影被批評也不能改變他的地位。
作為一位業已成功的名導,老張的小小失敗,隻會被觀眾們認為是一次失誤。
更何況,三言二拍明顯不是老張的風格,離譜的要命,觀眾們看到這樣的電影,大概隻會認為他是腦子被門給擠了,抽風了。
不會認為他是水平不行。
而海哥呢?
很顯然,他的處境比老張要尷尬的多,也危險的多。
饅頭大撲街,這都被嘲出圈了,成了段子,什麼格調,什麼藝術性,統統都沒有了。
即便饅頭的票房成績並不差,但是那脫韁野馬一般的口碑,已然是無法被那點微不足道的票房挽回了。
就算是有票房又如何?
絕大多數人都是被饅頭那豪華的陣容還有導演的知名度騙進電影院的,等到他們看完這部荒誕的電影,唯一的想法就是敲擊鍵盤,激情輸出段子。
絕大多數觀眾看過饅頭之後,無不大呼上當受騙,在商業片領域,海哥的口碑根本就沒有立起來。
他的商業片實力還沒有得到認同,什麼商業片道路,根本就沒有打開,還在門外頭摸索呢。
彆看這一次他還可以忽悠到孟氏孤兒這樣的豪華投資,雖然看起來是滿不在乎,但其實呢,海哥心裡比誰都慌。
如果這一部再撲街了,往後的商業化道路可怎麼辦?
如何繼續走下去?
這一次可一定要成功啊!
不進則退!
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拳頭都已經握緊了,就等著市場的反饋呢!